【專家有話說】中國再議琉球遭排斥 台學者:認同已經改變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12月3日,武漢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日本與東亞系列學術講座」第十期,邀請到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林泉忠,以「東亞地緣政治視野下的琉球・沖繩問題」為題,介紹位處東亞邊陲的琉球認同遞移,並分析琉球經歷王國、宗藩、縣制的地位變動後,對如今的中、日、美三國,各具何種戰略意義。

地緣格局牽動琉球身分與地位

演講之初,林泉忠介紹了自己對琉球的幾個關注點,其一便是身份認同。

在此議題上,其以「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一文輔助說明,指出琉球與香港、台灣同為東亞邊陲,皆曾經歷身份認同的變化,但琉球的樣態與後兩者不同,所謂「琉球人」、「沖繩人」的身份表述,有時是為與「日本人」身份相區別的產物,但有時琉球人又盼能成為百分之百的日本人。而之所以會有此般現象,與其在地緣戰略上,曾先後被中、日、美三國經緯有關。

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林泉忠。(杜晉軒/多維新聞)

首先是中國,其與琉球王國的朝貢關係始於1372年,林泉忠指出,此一發展與明洪武帝朱元璋的海洋戰略息息相關。彼時元朝方滅,朱元璋欲恢復漢人治國的國家戰略,進而重建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秩序,然而北方遊牧民族依舊強大,故其轉而經略海洋,這才會有1372年的招諭琉球,以及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

琉球加入朝貢制度後,便與中國形成宗藩關係,進入了「中華世界體系」,直到1609年遭薩摩(編者注:日本江戶時代的南方大藩)吞併。將近500年間,中國與琉球建立了堅實的信賴基礎,朝貢始覲見序列中,琉球僅次於朝鮮使節後,琉球王的冠冕更由明朝賜予,並持續用至清朝。琉球亦有龍舟競渡比賽,林泉忠指出,「龍舟」的琉球語便與閩南語十分相似,雙方或有文化親緣關係。

然而琉球王國在1609年遭日吞併,改置「沖繩縣」,而後逐漸從中原帝國視角中邊緣化。蔣介石雖一度在開羅會議力爭琉球「歸隸中國」,或至少令其獨立,卻終究不敵國際強權。

林泉忠分析,對不同時期的日本而言,琉球意義不同:薩摩吞併琉球,是為掠奪其貿易所得;明治時代,琉球是奪取台灣的跳板;二戰時,琉球是衝突最前線;戰後的琉球,則是安保體系最重之一環,駐有美軍基地。

圖為琉球同時向清王朝、日本朝貢時期,派使節前往日本江戶時的場景。(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而在美國的戰略視野中,琉球也經歷了角色變動的過程。林泉忠指出,美國在19世紀便曾接觸琉球王國,但彼時僅為確保航路通暢。二戰開始後,琉球因地緣之故,成了美軍攻打日本的跳板,戰後又因美軍基地的駐紮,成為美國在亞太的軍事重鎮。

「琉球再議」何以引發爭議

演講結束後,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會長王新生主持討論。

福建師範大學的謝必震教授首先提問,中國曾在2013年提出「琉球再議」的說法,意指琉球的主權地位乃是當年美國刻意繞過中國、單方將其交予日本而來,未能反映琉球人民的真實意願,故需「再議」。然而此論一出,琉球社會、學界的反應並非拍手叫好,而是極其反感,甚至抵制,是什麼原因導致此一發展?

圖為駐琉球美軍,目前大約25,000人。(Reuters)

林泉忠回答,此一議題相對敏感,但關注者眾。「琉球再議」提出隔日,《沖繩時報》、《琉球新報》,皆發表社論批評中國,當時的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在新聞記者會上抨擊此論,可謂是薩摩吞併後、中日官方百年以來,就琉球問題的初次交鋒。對此發展,林泉忠表示,在當今琉球人看來,琉球地位應由琉球自己決定,而非交由其他國家說三道四,故會排斥中國提出的「琉球再議」論。

其進一步補充,排斥也反映了琉球的認同變遷。1945年起,琉球成了美國佔領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並一度躍為社會主流,但1949年後便逐漸消散,甚至出現「復歸日本」的逆流。對此發展,琉球學界主要解讀是:日本已在1952年簽署《和平憲法》,但琉球還被美帝統治,故要回歸有《和平憲法》的日本。然而林泉忠表示自己不完全認同此一說法,「復歸日本」運動的出現,原因在於琉球人已在很大程度上,認為自己是日本人,此一變動也影響到其對「琉球再議」的排斥。

琉球之名與美軍基地問題

武漢大學的研究生宋皓瑜則提出兩個問題,其一是「琉球」與「沖繩」的名義之辨,即兩詞皆指稱同一地理範圍,使用時機與內涵差異何在;其二是美軍基地問題至今無解,日本與美國是否能打破眼下僵局?

林泉忠與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於2007年進行了琉球身分調查,圖為調查結果之一。(多維新聞網)

對此,林泉忠答覆,「琉球」主要是指王國時代,或更早的三山時代,日本吞併改制「沖繩」縣後,「琉球」便不再是正式稱呼。然而美國佔領年代,其又以琉球作為1945年起的正式名稱,故而會有「琉球」大學、「琉球」銀行與「琉球」郵政。但有趣的是,在當今「沖繩」社會,許多人對美國統治時代的改制渾然不知,這便是所謂「選擇性記憶」與「選擇性遺忘」的結果。

林泉忠指出,人類在形塑認同的過程中,只會擷取對論述有益的歷史片段,並會遺忘不利團結當今認同的過往。當年琉球推動「復歸日本」運動時,便已產生了遺忘「琉球」的潛意識,故對此段過往隱而不提。

林泉忠進一步補充,在當今的兩岸琉球論述上,大陸官方皆稱「沖繩」,民間與學界多用「琉球」;台灣則是官方皆用「琉球」,民間觀光相關宣傳會用「沖繩」,對此現象琉球民眾並不反感。其表示,在2007年的問卷調查中,曾詢問受訪者「覺得中華民國使用琉球一詞有無不妥」,結果有高達7成的受訪者表示「並無不妥」,但仍傾向使用正式名稱用「沖繩」。

美軍基地的存在屢屢引起琉球居民上街示威。(新華社)

而在美軍基地問題上,林泉忠表示,美軍已在琉球駐紮70年,如今陷入膠着,未來也不會輕易搬走。歷任知事皆曾議及此事,其也認為日本政府與美方應有一定讓步,畢竟民眾反抗不斷。然而現實結構難以輕易撼動,下一個70年,美軍基地應會繼續存在。

如何構築中國的新琉球學

而有鑑於中國琉球研究的興盛,福建師範大學學生萬齊嶺也提出問題,探討如何構築中國自身的新琉球學。

林泉忠指出,福建師大本身的琉球古代史、琉球王國、中琉關係研究成果顯著,值得關注。而中國的琉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國國家地位、中國琉球交往影響。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雙方關係生疏,中國對戰後琉球社會的變遷較無研究,近年才有漸多的迹象。

對此發展,林泉忠鼓勵在座學子與學人,琉球研究不應只局限在古代史、國際關係視域上,中國學界應對當代琉球、琉球本土視角有更多關懷,未來也應與琉球學群有更多交流,將中國的研究與其分享,雙方互通有無。在此脈絡下,林泉忠期望,中國可在未來發展出全方位的新琉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