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對RCEP的沉默還將持續多久?
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和東盟十國在11月15日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場耗時9年的馬拉松談判終於吿一段落。雖然所有締約國必須在此後兩年內完成本國的批准程序,RCEP才會正式生效,但這已經是另外的事情了。
相對於RCEP內15國審核並通過條約文本的進度,外界更關心另一個問題:本應成為RCEP第16個締約國,卻在2019年宣布退出,並在2020年因「條件不成熟」而宣布「暫不加入」的印度,此時有何想法?
印度優先的真正含義
出乎外界意料的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11月15日後面對RCEP一言不發,《印度教徒報》等主流媒體給出了「莫迪的沉默」等說法。
從2019年以來,印度在RCEP問題上的變遷令人唏噓,點擊看解說
回望莫迪在11月14日,即印度傳統節日「排燈節」(Diwali)當天前往拉賈斯坦邦的軍營,發表了對中國「擴張主義」的批評,以及要求印軍在必要時採取「 prachand jawab」(猛烈回擊)的號召。這也被不少人視作印度不加入RCEP的緣由:抵抗中國影響力。
但這終究不是新德里當局對RCEP的具體立場,外界更應該留意莫迪及其人民黨(BJP)當局基於「印度優先」的需求,進而杜絕一切國際條約的做派。對新德里來說,RCEP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中國,而在於新德里能否在國際資本的衝擊下保護民族產業、保護經濟命脈。
在印度觀察家們看來,RCEP是以東盟十國為原點,以中國為首,日、韓、澳、新乃至東盟各國共同組建的大型貿易集團。由於印度製造業能力弱,關税比RCEP締約15國要高,RCEP大部分國家希望印度對92%的進口產品削減關税,印度卻只希望對少數國家的85%的進口產品削減關税,雙方的矛盾因此很難調和。
新德里方面一直認為,任何一個關税領域的改動都可能削弱印度本國工廠和農業生產。為此,印方在2019年11月前還要求引入「觸發機制」,也即新德里可以在自身要求不被滿足時隨時退出,以免他國工農業產品大幅進入印度市場,「構成傾銷」。
因此,當中文世界的觀察家認為新德里仍有「回心轉意」的機會時, 實情則恰恰相反。從2019年11月4日拒絕RCEP以來,總理莫迪、印度人民黨(BJP)黨主席沙阿(Amit Shah)等新德里政要皆認為這是「印度自信的表現」、「大膽的決定」。
沙阿曾撰文投書媒體,稱莫迪拒絕RCEP之舉凝聚了印度的力量,不僅展示了「保護自身利益」的決心,更展示了新德里能夠拒絕「強人所難的外部力量」。莫迪本人也在此後多次強調稱,他是在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自力更生」政策和「自身智慧」的影響下,權衡印度利益後拒絕RCEP的。
新德里認為,一旦接入RCEP體系,印度的中小企業、農民會在紡織、乳製品、製造業、醫藥、鋼鐵和化學工業等領域遭遇嚴重衝擊乃至打擊。這使得RCEP即便加入了防止「傾銷」的觸發機制條款,但仍難以避免印度的貿易損失,這使得經濟體量相對較小的印度得出了「不應加入任何不利於農民和企業家利益的國際條約」的結論。
新德里該怎麼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印度當前可能仍是急需RCEP的。加入RCEP協定。意味着印度參與到全球高端產品的供應鏈中。而更多地加入國際市場,恰恰可以彌補國內市場的低迷走勢。
印度當前經濟下滑近期嚴重。根據印度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在疫情的直接衝擊下,印度的各產業基本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其建造業產值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50%,製造業下跌39%,貿易、酒店和其他服務業產值下跌47%,唯有農業產值在第二季度按年增長3.4%,這一資料也意味着印度的經濟在第二季度已基本陷於全面停滯的困境。
印度疫情突然反彈,該國平民也因此遭遇新一輪疫情衝擊,點擊看大圖
可對印度來說,經濟指標似乎也不僅僅是唯一標準。
當下,印度各方已經從對華貿易這一點開始反思其國內貿易保護做的是否到位。資料顯示,自印度於2007年與中國達成區域貿易協議後,中印貿易額從2005年的19億美元暴漲到了2014年的448億美元。但這背後是印度的鉅額逆差,以及印度輕工業市場被中國徹底佔領的現狀。儘管印度在此後數年間通過改變清關規則、改變商品通關標準等手段限制中國貨,但這對於印度國內產業的保護仍是於事無補的。
到莫迪當局在2014年取代國大黨政府確立後,秉承「印度優先」原則的BJP當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長期抵制世貿組織2013年簽訂的《峇里協議》(Bali Package),進而拒絕簽署在此基礎上確立的《貿易便利化協定》。印度認為此舉會影響該國「出口農業補貼」等政策的實施,進而引發農業人口反彈。在美國等國施壓下,印度到2016年2月才正式批准該協議。
近兩年來,印度人民黨當局和莫迪在「印度優先」等原則上出力甚多
到2019年末,包括最初參與推動印度捲入RCEP的國大黨在內,印度朝野各大政治勢力大多出面讚賞莫迪讓印度遠離RCEP的行為,新德里發現,相對於印度此前與東盟敲定的自貿協定,RCEP將讓印度開放較多的市場領域:譬如在東南亞,越南只需對印度開放69%的市場、印尼只需開放50%,印度卻需要向對方開放74%。這種開放額度也被印度觀察家們視為「重大損失」。
但總的來說,新德里試圖封閉市場的舉動終究難以落實,更不用說印度在原材料和成品供應方面對中國等外界依賴仍然太高。譬如印度約45%的電子產品、90%的手機零部件、65%至70%的成藥中間體、三分之一的機械和近五分之二的有機化學品進口自中國。雖然印度政府已推出了總額近10億美元的激勵措施,以鼓勵製藥公司在印度本土生產53種關鍵性原料藥或製藥原料,但面對中國等國在化工行業的成本與技術優勢,印度廠商至少需要10年時間提升技術水準並迎頭趕上。
幸而,RCEP談判對不同國家要求不同的時間表和開放水平,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從11月12日,東盟、日本、澳洲等國首腦已先後在與印度總理莫迪的峰會上表示,RCEP仍為印度「保留了開放的大門」。加之印度也發現不加入RCEP可能會干擾自己與RCEP成員國的雙邊貿易,這使得新德里遲早會在現實的壓迫下,在沉默中爆發或回心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