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軍衝突再起 班公湖地區72小時發生了什麼?
8月31日早些時候,印度國防部突然釋出了一份有關中印兩軍最新對峙的通報。印方稱已挫敗了解放軍的一次「突然襲擊」。
當晚解放軍西部戰區發表聲明,稱「印軍破壞前期雙方多層級會談會晤達成的共識,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線佔控」,中方「正採取必要應對措施」。
中印口徑明顯不同。班公湖地區在過去幾天內究竟發生了什麼?
按印方口徑,解放軍與印軍於8月29日至30日期間於班公湖(Pangong Tso)南岸的印方塔克空(Thakung)據點及營地一線發生對峙,雙方並未發生任何形式的衝突。印度《電線報》等權威媒體也在第一時間製作地圖予以呈現。
印度國防部發言人阿南德(Aman Anand)上校在8月31日表示,稱中印軍方當天已在前線重鎮楚舒爾(Chushul)舉行了高層會議,試圖化解危機。
同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中國邊防部隊一貫嚴格遵守實際控制線,從未越線活動。兩國邊防部隊一直就現地問題保持着溝通。
到8月31日夜,這場進行中的對峙又有了新的變化,解放軍西部戰區確認印軍「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線佔控」,這一細節配合印方此前釋出的「地圖」就可以判明究竟:原來,印軍已進入中方領地,並前往紮營。考慮到印軍同日也向楚舒爾調兵800人,還關閉了從克什米爾前往拉達克方向的高速公路,只准許軍車通行,這種應急姿態值得注意。
當下具體信息不明,因此對外界而言,此次風波最大的一個疑點,就在於中印雙方對峙人員的具體兵力。在印度國防部試圖控制輿論時,印度媒體已借「軍方消息人士」之口彼此散佈了各種真偽不明的猛料。
《不滅之光報》、印度ANI通訊社稱解放軍有500人前來探營,後被印軍堵截;印度國防新聞記者阿羅爾(Shiv Aroor)則稱解放軍曾在班公湖南岸佈置重兵,兩軍「鬥毆」的地點臨近談判地楚舒爾,印軍後將解放軍趕回班公湖以南、中國控制的曼東湖西岸的哨所防區地帶。
但如果一如新德里各大媒體所描述的屬實,也即這是一場「印軍成功回擊越境解放軍」的勝利,那麼印軍隨後封鎖公路,並向通向列城的要道緊急增派守軍的行為,就令人疑惑——這也是不能說的秘密:畢竟,印度是趁機蠶食的一方,這使得他們很擔心解放軍會採取激烈手段。
不過,根據《今日印度報》在8月31日晚些時候的滾動報道,外界可以看到此番滲透的印軍並未遭遇打擊。其前方記者稱,8月29日晚11時許,印軍發現數輛解放軍越野車進入其哨所地界,印方隨即前往阻攔,中方人員下車與之一番推搡爭執(jostling)後,隨即駕車返回。
無法解答的另一個疑問在於,印方為何在8月31日的24小時內如臨大敵。這一點或許與印軍「突然襲擊,進而改變現狀」的舊有戰術有關。
班公湖一線的印軍可能對驟然突擊早有想法。在印軍於加勒萬河谷發起突襲之前,其一線軍警早就有在班公湖北岸一線發動小規模暴力事件的前科。發生在5月上旬的班公湖對峙與暴力事件就變成了某種預演。
在5月和6月的兩次中印人員對峙中,印軍一線人員已經不止一次地展示了其在中印邊界以突襲方式「拒止中方蠶食」、「襲擊中方設施」,進而嘗試改變邊境現狀的努力。
印方此類行動造成了中印雙方的人員傷亡,譬如班公湖北岸對峙後,印軍由「一名上校」和「一名少校」帶領的「小巡邏隊」遭重創,而加勒萬河谷一役更造成至少20人當場死亡。不過,印方該等做法也至少維持了兩國在班公湖地區僵持的現況。
而今,當印軍看到看到解放軍車隊深夜前來,難免以己度人,以為敵襲將至。
新德里一側在前方的防線可能也是不穩定的。如今,中方已在班公湖南北岸建立永備工事,在山脊線設置據點,沿邊界佈置重型火力以及佈置快速反應部隊等一系列安排,印方則因前線基礎設施不足,而不得不沿公路一字長蛇佈置部隊。
或許此番印方向楚舒勒緊急調兵,也正說明其守備薄弱。而當印軍前出,停留在班公湖南岸的部分中方控制區域時,這種「進軍」也只不過是為「談判降級」尋求籌碼。
印度軍事專家Pravin Sawhney認為,有關班公湖南岸的報道可能是個「ruse」(詭計)。他認為,中方已在此前完成了於拉達克地區的行動,北京目前希望恢復雙邊關係,解放軍向印軍的「挑釁」亦不具備戰略意義。
即便如此,印軍和印度媒體在此次風波之中的態度,也在為北京提供重要參考。一方面,印度高層顯然願與中國偃旗息鼓,本月印度防長辛格(Rajnath Singh)、外長蘇傑生(S. Jaishankar)等人也會和中國外長王毅在俄羅斯舉行的金磚組織(BRICS)外長會議碰面,並在中俄印機制下化解相關危機;另一方面,印軍這種「進十丈,先告狀,謀三丈」的做法,也值得時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