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各界倒逼白宮明確對台立場 中美離攤牌不遠了嗎?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以來,中美關係加速下滑,在很多分析者眼中,台海地區恐將成為擦槍走火可能性最大的領域。美國衛生部長阿扎爾(Alex Azar)8月中旬訪問台灣掀起來的餘波還在繼續,阿扎爾到訪台灣當天,台空軍司令部宣稱,大陸空軍所屬殲11、殲10型機,陸續短暫逾越 「海峽中線」。

這是1979年以來,美國最高級別的對台訪問,島內部分媒體也極力突出此次行程中的 「最高級別」標籤。阿扎此行主要目的是簽署 「醫衛合作諒解備忘錄」(MOU),民進黨將之包裝為雙方關係的「一大進展」。美國幾大媒體接連就此發聲,形成了一股對台議題的輿論動向,在他們看來,美國正調整過往的對台政策,但其中仍然有較大的模糊空間,儘管着重點不同,但呼籲縮小模糊空間的聲音正在增加。

歷屆美國政府對待台灣問題,都試圖在不逾越一中原則底線的前提下,儘可能保持立場模糊。雖然這些媒體在表達形式上採取了看似較中立的方式,但不難看出,要求美國增加對台海問題投入以應對中國威脅的呼聲逐漸突顯。

《華爾街日報》的社論強調,台灣問題對於美國太平洋聯盟的重要性,並指出鑑於未來四年中美可能就台灣問題攤牌,當下特朗普政府從盟友圈後退的行動增加了台灣的擔憂,卻鼓舞了北京。社論批評拜登(Joe Biden)可能會在台灣議題上回到過往的平衡策略,姿態過於鴿派。換言之,美國的領導人必須在台灣問題上採取更明確的立場。

《紐約時報》援引前美國前副助理防長科爾比(Elbridge Colby)的話稱:「從軍事和信譽角度來看,台灣是最重要的」。他的觀點更為明確,即認為美國應該要改變在台灣問題上的做法以增加威懾力,因為對台的態度將影響美國在盟友中的威信。

對於美台關係升温,北京表達了強烈批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回應阿扎爾訪台一事時,批評白宮與台北密切接觸的企圖之後再度強調一個中國原則。美國大選即將到來,對中國強硬成為兩黨比拼的重點,而台灣更是被推到了風浪前沿。美國在對台問題上採取的模糊姿態,其實是為了「切香腸」預留空間。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亦指,特朗普可能會在對華政策上採取更冒險的舉動,以此來挽救連任前景,這其中包括突破「在台灣問題上非常嚴重的底線」。

2018年,特朗普簽署通過《台灣旅行法》;2020年,美軍艦船已10次航經台灣海峽。另外,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中國解放軍從8月22日至26日在煽動青島至江蘇連雲港以東海域組織了大型實彈射擊演習。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空軍大校張春暉發聲稱:「台灣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戰區部隊組織的巡邏和訓練活動,是針對當前台海安全形勢和維護國家主權需要採取的必要行動。」

台海問題研究專家、哈佛大學台灣研究小組主任戈迪温(Steven Goldstein)指出,美國國會存在很多對台灣同情的聲音,他們呼籲加強美台關係。他同時也表示,在台灣存在一種認知,認為中美關係越差,對台灣越有利。但事實是,台灣本身並不會從中美衝突中獲益,相反,中美關係越差,台灣越危險。台灣當局的表現在外界看來,已經放棄了在中美之間玩平衡遊戲,這是最大的風險。

法國《費加羅報》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台灣希望能夠從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不滿情緒中受益,但是美國正在將台灣置於尷尬境地。實際上,美台加強關係背後,除了挑釁中國大陸,為11月即將到來的大選造勢之外,還希望藉此給盟友吃下一顆定心丸。

於台灣而言, 「友情出演」一場政治秀,看似得到了一些武器裝備上的承諾,但也潛藏巨大風險。美國雖然承諾在軍事上捍衛台灣,但無法確保在必要情況下國會會投票支持對遠離本土的台灣進行軍事干預。戈迪温同樣認為,在極端情況下,是否出兵台灣取決於美國政府對國家利益的判斷。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台灣想要加強在國際上的存在感,就使得自身不可避免地成為美中兩大強國激烈角力的關鍵戰場。緊張態勢升級,也與特朗普政府大選策略不無關係。據此,不少觀察人士認為,若白宮在明年易主,對峙氣氛會逐漸好轉,但顯然,這樣的假設要大打折扣。

最新通過的2020年民主黨黨綱,就台灣問題的提法刪去了「美國的一中政策」,只提堅持「台灣關係法」。雖然有學者將此解讀為,民主黨為避免共和黨攻擊採取的自保方式,但也釋放了一個信號,即在對峙氣氛的裹挾下,兩黨被迫形成一種對台的默契。時殷弘也認為,在中美關係上,不應該對拜登當選美國總統抱有過多幻想,假定其對華政策會走向温和。因為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就註定拜登不會是奧巴馬時期的拜登。

將背景放大,中美關係已經很難回頭,即便未來拜登執政,民主黨也沒有軟化對華立場的足夠動力,台灣問題作為一個重要把手,爆發衝突的風險還將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