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1000枚核彈嗎? 「核模糊」政策如何讓美國生畏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5月8日在微博上提出,中國需要在較短時間裏將核彈頭數量擴大到1,000枚的水平,包括至少要有100枚東風41戰略導彈,以確保對美國擁有同等的核打擊與威懾能力,引起很大的轟動。次日,路透社記者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就此提問。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回應中表示,「我覺得你要問的話應該去問他,因為在中國也有言論自由」。
此外,華春瑩在記者會上重申了中國的軍控態度——「中方的政策也是非常明確和一貫的。我們認為在核武方面,那些大國應該負有優先的責任和義務來削減戰略核武器。中方一直是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樣的政策,我們的有關政策是非常有限度、有節制的,也是非常負責任的」。
在核領域,美國認為其最大威脅源於俄羅斯的核升級和中國的「核模糊」政策,中國雖然做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但在美國看來這一承諾是「模糊的」,未必可信,且中國的核武狀態「缺乏透明度」。
中國核彈頭數排第幾?
按照胡錫進的邏輯,總結起來是:當前的國際環境在美國的攪動下變得非常危險,中國長期奉行的最低限度核威懾已不足以應對未來潛在的戰略風險。
那麼,中國究竟有多少核彈頭?實際上,中國核力量實力一直是保密,從未宣布過核武器數量,只是宣稱「夠用、可靠」。按照國際通識,美、俄擁有核彈數量分居第一、第二,均超數千枚核彈。
當下,流傳最廣的一份數據來自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簡稱SIPRI)2019年6月發佈的報吿:中國現有290枚核彈,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居美國、俄羅斯、法國之後。
在SIPRI的報吿裏,美國有1,750枚處於作戰部署中的核彈,另有4,435枚處於「備用」狀態;俄羅斯現有1,600枚處於作戰狀態,4,900枚處於「備用」狀態;法國現有280枚處於作戰狀態,20枚處於「備用」狀態。中國總數290枚,但多少處於作戰狀態、多少處於「備用」狀態不明。此外,英國則有120枚處於作戰狀態,80枚處於「備用」狀態。當然,SIPRI是西方權威的軍控研究機構,該報吿亦不可全信。
誰的核彈頭多就是實力強嗎?
如果按照胡錫進的邏輯——「確保對美國擁有同等的核打擊與威懾能力」就可以緩解這個威脅嗎?
隨着中美國力的逐漸接近,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美國對中國的敵視態度逐步加深。某種程度上,當年美蘇核競爭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在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展開全方位的角力,從資源爭奪到經濟封鎖再到軍備競賽。美蘇核彈頭數量在不同時期發生變化,在後期的時候,蘇聯核彈頭數量後來居上,甚至大大超過了美國,然而這麼多核彈頭帶來的並非是美國對蘇聯態度的軟化。與此相反,美國聯合了更多的國家,也包括中國,來一起牽制蘇聯。歷史吿訴我們,美蘇軍備競賽一直激烈進行到蘇聯解體。歷史也吿訴我們,美蘇當年各自造了那麼多核彈頭,然而造得多就能讓對方服軟嗎?並沒有。
當然,蘇聯最終吞下苦果,是因為蘇聯的經濟實力有限,專注於發展軍事工業的蘇聯則陷入了巨大的內部矛盾,最後解體。中國自然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經歷過美蘇核彈頭競賽,中國非常清楚,這不是無腦比數量的意氣用事。關於核彈頭數量的討論,其實500枚和1000枚的區別又有多大?核威懾,是一個數量級的比拼嗎?自然也不是這個維度的問題。
中國需要不斷放聲的是什麼
話分兩頭,對於中國今天所具備的軍事實力,向來被冠以「神秘」,但凡有風吹草動都會被無限放大。正如前幾年不斷炒作的中國海外軍事基地。中國是否建海外軍事基地,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討論?重點應在於建立海外軍事基地的訴求是什麼,是同一些國家那樣作為海外領地和殖民?還是補給基地?
其實,從中國輿論本身來說,也不用再避諱。談與不談,都不可避免地讓西方輿論對「是否海外軍事擴張」有想法,那麼就更應該理直氣壯地表達。中國如今建設海外軍事基地,用途是怎樣,跟其他國家的不同是什麼。中國奉行的國防及外交思路的不同,需要說給世界聽,無需避諱。
對於核彈頭的討論也是如此。其實這次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就顯得更加圓滑一些。華春瑩也藉此表達了中國一貫的立場。其實,作為官方立場可以表達的更多——「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地區使用核武器。」這是1964年中國掌握核武器之後,中國政府做出的承諾。這在五個常任理事國當中是獨一份。
在《大國重器:中國火箭軍的前世今生》的影片中,鄧小平在闡述中國的核武政策時說道:「我們發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體現你有我有,你要毀滅我,自己也要受到一點報復。」此外,中國大使李松2019年5月14日在日內瓦就「中國加入美俄核裁軍進程」問題發言時說道:「中國的國防投入合理適度,核力量始終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與美俄相比不在一個數量級,情況完全不同。」
既然,輿論關注到關於核彈頭的討論,那麼完全藉此將中國完全不同於西方對核武的理解以及運用思維,表達給外界,讓世界去認識中國。這是外宣的工作。
核武之外的另一根支柱
毫無疑問,核武器所代表的軍事硬實力,是國家安全的支柱。而從美蘇爭霸歷史來看,美蘇爭霸如火如荼的進行了50多年,為什麼沒有演變為世界大戰?歸根結底是因為雙方各自擁有毀滅世界的能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核武器,亦是世界和平的依靠支柱。
但這個理解,過於線性化。眾所周知,中國長期以來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懾的政策,核彈頭數量遠低於美俄兩大核武強國。為什麼?
這就必須看到核武之外的另一根支柱——老生常談的「全球化」。或許幾十年以來,世界各國都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紅利,所以概念裏面就有「這是理所當然」的,往往忽略了其潛移默化的「力量」。
經濟產業全球化是工業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當本國市場無法承受工業經濟時,就需要尋找海外市場。而在這個過程中,主導大國通過技術和經濟實力對世界各國的原材料資源優化配置,有技術的提供技術,有工業能力的搞生產,有石油的賣石油,有礦產的出口礦產……在投入產出、資源配置、規模效益成本約束下,由水平分工的國際化和垂直整合的一體化相互結合的產業鏈難以被人為斬斷。簡言之,當下的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自上而下的經濟產業體系,誰離開這個體系,誰就過不下去。
僅以中美俄為例,且不說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後一直經濟孱弱,而且產業結構單一、且經濟與世界接軌不多,從現實上看,如今俄羅斯已經選擇更多跟中國利益綁定。而反觀中美,雖然貿易戰以來諸多言論指向「脱鈎論」,但中國自改革開放40年來,已將自身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轉深度嵌入以美國為領導的全球化經濟體系中。除政客之外,經濟學界和商界都很清楚,「脱鈎」並不是說脱就能脱的。很直接的說,即便美國鷹派們想對中國動武,也必然會遭到其內部在華利益集團的掣肘。
再從數據上看,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4月中國出口總值1.41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8.2%。這個增速不僅扭轉了前月下降態勢,也大大高於去年同期3.1%的水平。當然,這並不代表中國出口已經「否極泰來」。然而,從細項看,塑料製品,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汽車(包括底盤),中藥材及中式成藥,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等商品按年增長較快。其中,塑料製品,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分別按年增長71%、56.8%、56.2%。可見,在全球疫情之下,對於「中國製造」的依賴。
由此,每天無聲無息在發生的事情,往往作用是滴水穿石的。說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已經讓遊戲規則有了多維度的變化。應該說,毫無疑問,核彈是硬核的保障,而在發揮更大威力的卻未必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