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路線之爭:桑德斯與拜登憑什麼擊敗特朗普?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經3月3日「超級星期二」一役之後,民主黨總統初選局勢漸穩,外界擔心的多方爭霸可能性大減,高舉民主社會主義左翼革命的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與主張讓美國政治回復正常的溫和派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雙雙跑出。兩人在目前全國民調上都能擊敗特朗普,然而方法卻很不一樣。

78歲的桑德斯與77歲的拜登,除了年紀相近之外,可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候選人。一方代表民主黨進步派的左翼勢力,最討厭的就是拜登這種華盛頓「老油條」;另一方則是民主黨溫和派的建制勢力,最受不了的就是桑德斯這滿口左翼革命理想、「不務正業」的邊緣份子。

根據「超級星期二」的票站調查,最多對社會主義有正面觀感的選民支持桑德斯,而最多對社會主義反感的選民則支持拜登。兩人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可算是南轅北轍。

拜登深得非裔支持,「奧巴馬效應」功不可沒。(路透社)

拜登曾多次攻擊桑德斯進入國會大廈近30年來「一事無成」,在「超級星期二」多州獲得驚人勝利後,他更暗嘲「有些人在談革命」,指出其數天內的突進才是真正的「運動」;而桑德斯除了指責拜登過去曾支持入侵伊拉克等投票歷史外,在「超級星期二」之後亦直言:「我們不能靠老套的政治去打敗特朗普。」

目標一致 路線迥異

可是,即使絕大多數民主黨選民表同「能夠擊敗特朗普」比「與自己主要政見相同」更重要,但要從桑德斯與拜登之間二擇其一,卻是難上又難的選擇。

箇中原因,除了兩人在最表面的全國民調上也能以相近的差距擊敗特朗普之外,更重要的是還在於進步派與溫和派民主黨人對於「什麼樣的候選人最能擊敗特朗普」的這個問題上仍有着原則上的差異。

拜登所走的路線,正是民主黨一直以來從奧巴馬當選,到2018年重奪眾議院控制權的既有策略,向中間路線靠攏,希望爭取獨立選民,甚至是從共和黨手中爭取溫和保守派選民支持。根據「超級星期二」的票站調查,有47%認同自己是「溫和或保守派」的選民投票支持拜登,比桑德斯所得支持高出30%,而自認為共和黨人的選民則有43%支持拜登,比桑德斯高出22%。

拜登過去的國會投票記錄將成為桑德斯的主攻議題。(路透社)

相對而言,桑德斯的策略則是,民主黨不必要這些「預設」共和黨選民的支持,反而要靠政治理想去激發原來不會出來投票的民主黨支持者出來投票,以高投票率反制共和黨。在此,桑德斯要依賴的是一群過去不熱衷投票,卻會因為他而走出來的選民群組,而這正是30歲以下的年輕選民。根據票站調查,桑德斯獲得此群組六成選民支持,比拜登高出超過三倍。

有得有失 如何取捨?

兩種策略都有利有弊,是一個取捨的計算。首先,2018年民主黨一共有21名溫和派眾議院候選人在特朗普2016年勝選的選區從共和黨人手上奪得議席,使民主黨能夠重奪眾議院控制權。這本身就證明,拜登的溫和路線至今依然管用。

可是,桑德斯一派卻認為,中期選舉與大選有明顯差別。當特朗普個人的去留,以及共和黨能否繼續執政的問題成為最主要的政治焦點之時,加上選戰期間兩黨對立性的鋪天蓋地宣傳,民主黨絕不能將重奪白宮的願望寄託於這些共和黨人身上,而應集中力量加大民主黨人的投票熱情,以投票率取勝。

一周之前尚被視作窮途末路的拜登,在南卡羅萊納州大勝後,卻造成「超級星期二」的崛起勢頭,一躍成為民主黨溫和派的共主。(路透社)

同時,24歲以下的選民比例在2020年將達至10%,比2016年的4%大有增加;在密歇根州(Michigan)與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等關鍵州份,此年紀的選民人口增長更高於2016年總統大選兩黨選票差距以十倍計。這絕對是對於桑德斯的有利數據。

然而,在2月以來的各個初選當中,我們也尚未看到桑德斯想像中的年輕選民熱情,如果按比例而言,反而是65歲以上的選民比例在「超級星期二」錄得明顯增長。

而且,根據一項2月25日發布、訪問了4萬名美國選民的詳盡研究,只投桑德斯而不投其他民主黨候選人的35歲以下選民比例大約是11%,而這個比例只足以抵銷聲言會放棄特朗普、轉投溫和派民主黨候選人、不投桑德斯的大約2%共和黨人的選票。根據分析,桑德斯在「可選性」(Electability)上要比得上其他溫和派候選人的話,至少需要比2016年多30%的年輕選民出來投票,這幅度卻遠高於奧巴馬2008年所造成的非裔投票率增幅。

如今桑德斯與拜登爭得一個平分秋色的局面,以上這兩條各有風險的路線之爭,相信會繼續發酵下去,甚至會導致更多中間選民放棄民主黨,或更多進步派年輕選民堅持「非桑德斯不投」。

這種路線之爭的唯一解決方法,只有讓桑德斯和拜登在強調自己憑什麼條件打贏特朗普的同時,也呼籲支持者要緊記「扳倒特朗普」是最高目標,因此最後無論誰勝誰負,也要放下分歧票投「任何不是特朗普的人」。

可是,這種呼籲團結的宣傳,卻不合現時這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民主黨總統初選新形勢。這場鷸蚌相爭,最終也許會讓特朗普漁人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