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迴音壁:病毒恐慌攪動全球反華情緒升温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截至2月6日,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全球風潮仍在繼續。隨着27個國家和地區先後發現感染患者,作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這場疫情也開始愈發明顯地展現其破壞力。

一時間,戴着口罩在全球各地穿行的華人,尤其是中國公民,成為各地頗為刺眼的存在。各國政府紛紛發聲,反對排外情緒,但各界已然可以發現,一場全球範圍內的「反中」甚至「反華」的恐慌風潮已在逐步升温。

在疫情的壓力之下,各界一方面滿心憂慮,一方面對中國也尚算抱有信心。與此同時,全球政界財經界人士亦都認定,中國經濟一旦出現問題,其影響必將波及全球。

+1

譬如美聯社和美國CNBC頻道都在2月4日前後轉載了巴克萊銀行、摩根士丹利等機構的預測,認為這場疫情或將導致今年全球經濟增速下降0.2至0.4個百分點。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便在3日與4日先後表態,認為中國經濟依舊有韌性,政府財政、貨幣、金融應對措施充足,應當可以緩和疫情對經濟增速的影響。

但更多同時亦有不少輿論認為中國經濟將遭受頗大打擊。國際評級機構穆迪2月3日發表最新報告,指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全球經濟都將造成嚴重衝擊,預估中國第一季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率將降低2個百分點,唯影響將是暫時性的,而全年增長率料維持在5.8%。

事實上,不乏有輿論研判中國2020年經濟增速甚至難保4%的關口,穆迪該預判尚算樂觀。而相較於各國對中國經濟的態度,各國對華人的態度就更令人堪憂。

面對人員來往的實際阻斷等實際問題,中國外交部在2月6日的發言就頗能說明問題。北京試圖勸說各國「從維護雙邊交往合作大局出發,不要限制雙方航空公司運營航線航班」,但對受疫情影響的很多國家而言,「限制交流」確是民間的共同呼聲。

相對於即便染病也不常戴口罩的西方人,中國各地民眾因疫情威脅而紛紛面戴口罩的局面無疑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美聯社)

↓↓↓想看全球各地的檢疫情況,請觀看圖輯:

+4

在全球20多個確診肺炎病例的國家中,剛剛在2月1日出現中國之外全球第一例死亡患者的菲律賓,無疑是當下情緒最突出的。

環顧拉普勒(Rappler)、《菲律賓星報》等菲律賓主流媒體近一週的動態,外界不難發現,自從1月30日該國檢出第一名確診患者之後,該國民眾就一直在社交媒體上呼籲其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不應繼續把目光集中在「毒品戰爭」,而應該馬上發佈針對中國的措施,如旅行禁令等,否則就是在「殺害人民」。

當這種驚恐的情緒與民眾對杜特爾特的不滿混合在一起時,菲律賓民間的情緒就隨之升温了。

對此,菲律賓最有影響的ABS-CBN電視台已從1月31日開始連續發表報道,譴責「種族主義」,大呼「病毒不分國界」,更借馬尼拉華埠、華商向政府、路人發放口罩的善舉強調菲律賓華人的貢獻。但這一切較之社交媒體上對華人「吃蝙蝠吃蛇」的宣傳,終究是杯水車薪,菲律賓本地華人甚至還需要發帖向其他菲律賓人強調,稱自己從小在此長大,決計不會「吃蝙蝠」並攜帶病毒云云。

新冠肺炎在菲律賓的第一名死者雖然只是一名輸入型患者,即一名中國遊客,但疫情的威脅已經令所有人簇擁到藥店門口,希望買到口罩防疫。(美聯社)

事實上,發生在菲律賓的事情只是一小部分,近一週來全球其他國家的驚懼、不安以及遷怒於中國人的情緒,正因疫情的發展而逐漸醖釀。由於很多國家的確診患者大多數是來自中國的輸出型患者,這使得當事國的「仇外」情緒就難免會油然而生。

環顧路透社、《紐約時報》、《衛報》等媒體從1月下旬至今的報道,外界可以發現一條頗為明晰的軌迹,這正如路透社在1月30日時談及的,即反華情緒正與冠狀病毒一起傳播。

譬如意大利,在1月30日一對67歲和66歲的中國夫妻遊客被確診感染肺炎後,該國隨即在當日「暫停與中國往來的所有意大利航班」,並在一天後進入全國緊急狀態。該國此舉不僅促使意大利民眾蜂擁前往藥店購買口罩,也讓羅馬等地的商鋪、咖啡館貼起告示,稱「因防疫不接待所有中國客人」。羅馬知名的聖塞西莉亞音樂學院(Santa Cecilia Conservatory)甚至在2月1日要求把校內全部「亞洲學生」隔離檢疫14天。

隨着疫情發展,美國個別城市也上演搶購口罩的一幕。(美聯社)

儘管在意大利《共和國報》(La Repubblica)干預下,很多涉事商店撤下了告示。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還在2月6日親自前往了華人聚居的羅馬埃斯奎利諾區。博洛尼亞等華商聚居城市的市長等頭面人物,亦親自出面參加華人組織的「我不是病毒」等活動。但總體來講,在疫情尚未消退之際,這種情緒是難以消退的。

當然,在西方的其他一些發現病患的地區,這種情緒本身還帶着另一種色彩。這正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一份公告中將「仇外情緒」形容為面對疫情時的「正常反應」一樣不負責任。

在法國,知名地方大報《皮卡德信使報》(Le Courrier Picard)發佈的一篇題為「Alerte Jaune」(法語,意為黃色警報)的頭版頭條文章就引發了媒體騷動,法國媒體人士固然痛批此語涉及「黃禍論」,《皮卡德信使報》也不得不公開道歉,但這本身也反映了當地民眾因為疫情對中國人的緊張甚至錯亂情緒。

法國電視台和路透社曾分別在1月下旬報道過一個故事:在斯特拉斯堡,一名中國留學生去超市購買蔬果時,其身邊的另一位顧客曾詢問其國籍以及「是否帶毒」。在得悉此人是中國人後,這位法國顧客便厲聲呼喝,要求留學生不要碰觸自己可能想買的東西。對此,這位中國留學生曾向法國媒體抱怨,稱此舉「即便不是出於種族主義,也是相當有偏見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各國的「反華」風潮恐怕終究只是一種基於驚慌而來的表現,它比起傳統意義上的「反華」、「排華」仍有相當差距。考慮到這種情緒不僅無助於防控疫情,反而會人為製造恐慌,西方各國其實也在嘗試壓制這種風潮的蔓延。加之中方也宣稱「採取了最徹底、最嚴格的防控舉措,防控工作正在取得積極成效」。或許,這種「反華」情緒的平復也只能交給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