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德俄天然氣管道 特朗普貿易戰炮轉向大西洋彼岸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特朗普於周五(12月20日)正式簽署新一年的《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包括對德俄兩國正在興趣的海底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相關企業或個人實施制裁。雖然美國政府一直指責「北溪二號」是俄國的「壓迫工具」,將使歐洲國家過度依賴俄國能源,不過這也許跟特朗普的下一輪貿易戰轉向有關。

《國防授權法案》制裁牽涉「北溪二號」管道鋪設的船隻提供者,要求國務院及財政部於60天內提供相關名單;名單上的企業或個人將有30天中止工程,否則將被禁止進入美國,並面臨財產凍結的風險。

「北溪二號」停工 連歐盟也不滿

目前,「北溪二號」已接近完工階段,只餘下丹麥水域附近的兩道近168公里海底管道尚未完工。

不過,鑒於美國制裁威脅,負責工程的瑞士公司Allseas周六(21日)已宣布中止有關工程,並將跟從「美國有關當局發出的管制、技術、環境指引」。此前,制裁的一大推手、美國參議員德魯茲(Ted Cruz)已去信Allseas警告如果後者繼續工程多一天,將要面對「壓倒性和有可能致死的法律及經濟制裁」。

雖然俄羅斯外交部繼續宣稱「將繼續其經濟計劃,不會理會任何人的制裁」,而「北溪二號」的負責機構也表明會「盡早完成管道」,不過失去了Allseas的參與,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公司Gazprom只得一艘天然氣管道鋪設艦可用,相信會大大減慢工程進度。

繼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早前指責美國制裁是「域外執法」之後,德國副總理兼財長肖爾茨(Olaf Scholz)也指控此舉「嚴重干預德國和歐洲的內部事務和主權」。

連一向因中、東歐多國不滿而對「北溪二號」頗有微言的歐盟委員會也表示:「從原則上說,歐盟反對任何針對歐盟企業合法經營的制裁。」

美國的兩大反對理由

美國其實自奧巴馬年代己一直反對「北溪二號」的鋪設。目前,俄國供應約40%歐盟國家的天然氣需求,而新管道勢將加大此一比例,因此特朗普早前就曾批評這會使德國變成「俄國的人質」。

另一方面,俄國輸歐天然氣向來經烏克蘭傳送,給後者每年帶來約30億美元的收入。可是,自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爆發後,烏克蘭除了中止向Gazprom直接購入天然氣外,還要面對俄國以「北溪二號」及現已進入運作的「土耳其溪」(Turkstream)等天然氣管道繞過烏克蘭的威脅。因此,「北溪二號」的鋪設一直惹來德國帶領歐盟「拋棄」烏克蘭的質疑。

不過,在剛剛過去的周五,俄國卻在歐盟與德國的斡旋下,與烏克蘭達成新的輸氣協議,為期5年,取代將於本年結束的舊協議,掃除了烏國對「北溪二號」的疑慮。

因此,美國制裁「北溪二號」的理據,似乎只剩下「歐盟過度依賴俄國能源」的「人質論」。

雖然「人質論」並非毫無道理,不過歐盟依賴俄國能源是早已有之的現象,特朗普此刻發難,似乎另有謀算。

威迫歐盟「購買自由」?

近年,因2008年後頁岩氣開採技術的成熟,美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國,其已知可開採天然氣儲存量更大增80%,而且在未來10年,全球新增的石油及天然氣供應中,美國一國就預計能佔其中60%。

面對此等產能,美國能源部早在本年5月就想到以地緣政治作為出口美國天然氣的宣傳工作,將美國液態天然氣的出口形容為「蘊含着美國自由的化學分子」。

12月初才剛離職、曾自稱「遊走推銷員」的美國前能源部長佩里(Rick Perry)視歐洲為其首要市場,更將今天的美國天然氣比喻為二戰大戰期間「讓歐盟免於納粹佔領、重獲自由」的「年輕美國軍人」。

如今,《美墨加協議》(USMCA)與中美第一階段協議都似乎塵埃落定,特朗普的貿易戰炮也開始轉行大西洋彼岸的歐洲大陸。以往極少接受媒體訪問、近來卻頻頻走上幕前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上周二(12月17日)就指與美國有1,800億美元貿易順差的歐盟已成為「特朗普的關注焦點」,批評雙方有「非常不平衡的關係」。

配合美國早前因空中巴士(Airbus)補貼問題和法國數碼稅向歐盟開展的關稅威脅,這一次對「北溪二號」的制裁可算是另一則警告:「美歐貿易戰」即將開打,如果要避戰,就多買一點美國天然氣,收窄一下雙方貿易差距吧。

美歐貿易戰: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年3月簽署行政令,宣布將對進口鋼鐵和鋁加徵關稅,從此歐洲各國捲入與美方的貿易戰。(Reuters)

↓↓↓想知美歐貿易戰過往事件,請觀看圖輯:

+3

在此次制裁中,美國並無將「北溪二號」的資金提供者列入範圍之內,可算是「留了一手」。不過,如果歐盟再無動作,並不願花錢「購買自由」,這一場跨大西洋的貿易戰事在不久的將來難怕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