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一致的對華態度 美國兩黨對華法案的「亂象」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一部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簡稱《香港法案》)  讓中美關係再起波瀾。

美國國會眾議院11月20日以417票支持,1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參議院版本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正式完成該法案的國會流程,遞交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等候簽署。

對此,中國方面在11月20日對美國法案進行了激烈的回應。中國國務院、中國人大、中國政協等七大中國官方機構集體出動批評美國國會,稱其干涉中國主權。要知道,中國如此烈度的批判並不常見,最近一次有此類似情形發生是在2012年日本政府擬購買釣魚台事件之時。

中國方面對此十分憤怒,美國卻沾沾自喜。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主席、麻州的民主黨人麥戈文(Jim McGovern)在表決發言時說:「今天我們要就法案投票,向北京送去明確信息,我們國會兩黨成員團結一致與香港的抗議者們站在一起。」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來自愛達荷州的共和黨人里施(Jim Risch)表示:「這項法案是兩黨努力的結果。我很感謝法案能在參議院無異議通過並在眾議院近乎無異議通過,讓我們大家走到一起。」參議院兩黨議員還發表聲明,稱讚眾議院兩黨同仁直接通過參議院的法案版本。

兩黨議員的表態間既表現出了欣喜,也為自己的表態畫出了重點: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在對華法案上表現團結。兩黨議員之所以如此特意強調參眾議院的團結,其主要原因該法案背後體現了兩黨的團結與「分裂」。

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唯一的「團結」便是在對華態度及策略之上。(VCG)

先是團結方面。從《香港法案》通過的速度和結果來看,確實表現出了美國國會對華態度的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的背後也映射出了兩黨的「分裂」狀態,這主要從對華法案「亂象」來看。

上文提及《香港法案》通過後,參議院兩黨議員發表聲明,稱讚眾議院通過參議院的法案版本。他們之所以有此表述,那是因為此次的香港法案並非只有參議院提出了草案。此前共和黨籍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和民主黨籍參議員梅南德茲(Robert Menendez)6月在眾議院發起了《香港法案》。之後,9月眾議院就已經通過了眾議院版本的《香港法案》,並轉交參議院,等待參議院的審核。

然而,參議院似乎並未直接通過這一版本,而是在11月14日通過了一份參議院版本的《香港法案》。按照國會程序,兩院版本如果不同,在送交總統簽署前,必須加以協調。但眾議院直接對參議院版本進行了表決,減少了再度整合和二度表決的程序。

一個法案兩個版本,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台灣法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10月30日表決《台北法案》,無異議通過。值得注意的是,眾議院此次通過的兩項法案均是參議院的版本,此前眾議院版本的《台北法案》於5月在眾議院通過。此外,《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以及其他涉華法案也有類似的情況,這顯然和中期選舉之前有着微妙的變化。

以《台灣旅行法》為例,共和黨把控參眾兩院之時,美國國會在通過該法案之時並未出現一個法案兩個版本的情況。從美國國會官網公開的信息可以查到,該法案是由眾議院共和黨人夏波(Steve Chabot)2018年1月提出,當月眾議院通過,2月參議院通過。從美國參議院對外關係官網之上,也並沒有另一個版本的《台灣旅行法》。

總結以上,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對華法案體現出了兩個重點:第一,美國國會對華策略的方向高度一致,還出現了兩黨議員聯合發起法案。

第二,即便美國兩黨對華態度高度一致,但一個法案兩個版本的「亂局」依舊揭露了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爭鬥激烈。自中期選舉之後,民主黨成功拿下了眾議院的控制權,便開始在多項問題上與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針鋒相對,即便是對華法案上,兩黨之間也存在着暗暗較勁的狀態。無論是《台灣法案》還是《香港法案》,參議院都未通過眾議院先一步通過的版本,即便內容相似,參議院還是選擇「另起爐灶」。如此微妙的舉動不僅顯示出了共和黨人保持政治正確的決心,也顯示出了他們對民主黨寸步不讓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