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上海談判:新態度與新思路
中美之間在貿易和科技領域的對峙仍再繼續,G20大板峯會過去一個月之後,中美經貿團隊的談判終於在7月30日重啟。
此次談判,中方仍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牽頭,美方的團隊由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帶領。此前,雙方已經分別在7月9日和7月18日通電話。
走到第十二輪的談判,雖然雙方所關心的話題廣度較今年年初也並沒過多改變,但是從會談前的諸多細節可知,雙方的心態和思路都有所變化。
從北京到上海 這次有何不同?
首先,不同於此前的任何一次談判,此次中美談判的地點選在了中國上海。7月24日,白宮正式確認談判地點和時間。北京時間7月25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峯也在例行記者會上予以證實。
這一地點的改變頗受關注。7月22日,姆努欽在接受美國媒體CNBC採訪時,還特別強調了上海對於中美雙邊關係的象徵意義。他提到,1972年簽署的《上海公報》被認為是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對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峯在例行記者會上解釋,不同地點磋商十分正常,上海具備開展磋商的「良好條件」。
同時,外界對於上海作為中美談判新址的指向性各有解讀。一種説法是上海作為中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不像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充滿政治色彩,因此有助於雙方緩和氣氛,淡化政治衝突,更加專注於中美合作的共同利益。也有説法認為,上海是中國最早開放的港口城市,既是中國經濟繁榮的一大標誌,更是中國繼續開放市場的決策體現,去年的中國首屆進口博覽會也曾選址上海。
無論如何,選址的變化還是可能給談判帶來不同的氣氛,也給關注談判的外界輿論一種不同的觀感。有鑑於中美談判此前的一波三折,這也可能有助於雙方重新找到談判的信心。
第二,談判人員的變化值得注意。中國團隊因為中國商務部部長鍾山的加入而更受矚目。鍾山在2018年的談判期間角色一直相對低調,而在7月中美經貿磋商團隊的兩次通話之中,鍾山都參與其中,中國官方通稿也把他的角色給予體現。這讓外界普遍預計,鍾山將參與此次面對面的中美談判,甚至進入以劉鶴為首的中方團隊核心圈。
美國輿論對此尤其關注,不少聲音認為鍾山將作為中國的「強硬派」影響談判基調。《華盛頓郵報》援引美國中情局(CIA)前中國問題分析師懷爾德(Dennis Wilder)説:「我相信他(鍾山)收到的指示是對美國更加強硬。」 ,又援引前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Stephen Bannon)説,鍾山是「強硬派中的強硬派」。彭博社的報道也認為,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幾個星期以來多次表示,讓新的強硬派加入中方代表團會讓達成協議變得更加艱難,這一表態可能與鍾山的加入有關。
近期,鍾山的確對中美貿易戰增加了發聲,並多次談及「鬥爭精神」。但是,談判尚未開始,直接給中方談判代表們貼上「強硬派」標籤,這種直線思維的判斷可能過於簡單。瞭解中共運行機制的人都明白,中國官員所謂的「強硬」「温和」之説,和美國政治中的截然不同,同一個談判團隊之中官員看法不同在所難免,即使有新面孔加入也不一定是壞事,可能更好地綜合雙方的訴求。
農產品和華為問題是焦點
此次談判最受矚目的,顯然是中國採購美國農場品的問題,以及美國取消對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的禁運問題。
這兩個問題在近期受到中美官方的「特別」關注。農民是美國在貿易戰中損失最重的羣體之一。G20習特會後,特朗普曾説得到了中國採購農產品的承諾,並抱怨中國沒有兑現。庫德洛在7月初曾表示,特朗普政府對農產品「看得很重」。
而對於華為解禁的問題,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在G20習特會之後先是公開對特朗普同意解禁華為表示「歡迎」,此後由於美國並未實際採取解禁措施,又連番敦促美國兑現承諾,停止打壓中國企業的「錯誤做法」,外交部還再度要求釋放華為高管孟晚舟。中方甚至在此期間對FedEx「誤送」華為公司包裹的事件進行調查,得出結果稱「誤操作」的説法與事實不符,另外還有逾百件華為從美國進境的快件遭到滯留。
中美談判陷入僵局,但是恰恰是這兩個問題在近期出現了轉圜的跡象,這也是外界期待中美以此為突破口達成共識的原因。
商務部在7月25日證實,中國的一些企業有意願繼續自美進口部分農產品,已經向美國的供貨商詢價並將商籤合同。
美國對華為問題的處理也有望改變。特朗普在7月22日會見Google等多個科技公司的高層,並且作出承諾,將對華為禁運是否能夠解除做出「及時的」決定。而美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也表示,目前已收到50份左右要求豁免華為禁運的申請,商務部會在「未來幾周」內作出決斷。這些動作在中美談判之前意圖很明瞭,華為問題成為談判的關鍵突破是有可能的。
兩次破裂之後的新談判思路
當然,中美談判、貿易戰的延續,背後盤根錯雜的結構性矛盾確實很難快速解開。此次上海談判,新地點之外,談判的人物、問題的焦點都有發生一定變化的可能,而這背後實際上是雙方在多次談判,經歷博弈的起伏之後,心態和思路上的轉變。
不同以往,美國官方此次對上海談判的造勢強度有所下降。白宮官方稱這次談判的目標是「要改善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而未談及每個領域對中國施壓的具體目標。姆努欽、羅斯、庫德洛雖然都有接受媒體採訪,但並未預測談判成果,姆努欽還表示「並不指望能解決所有問題」。
在年初曾不斷強調中美可能「很快」達成協議的特朗普也沒有表達對談判的具體預期。從媒體風向上來看,特朗普政府官員沒有以往的「爆料」,還特意向媒體強調,這是5月談判破裂以來兩國團隊首次高級別、面對面的磋商。
本就對談判細節相當低調的中國,也沒有抬高對談判的預期。特別是中國外交部在近期對中美貿易相關的問題甚少回答,幾乎全權由中國商務部對此介紹和釋疑,也説明了中國在現階段「就貿易談貿易」的態度。
回頭來看,中美談判在2018年5月和今年5月經歷了兩次破裂,美國在去年撕毀協議後,對中國提出的種種要求已不必贅述,而中國在今年也明確提出貿易協議的三大前提——取消全部關税、採購數字符合實際、協議能夠維護中國的國家尊嚴。雙方要拿到這樣的一份共識並不簡單,特別是在美國對台軍售增多、新疆和西藏人權問題不斷被討論,以及香港示威活動持續發酵的情況下。
也正因如此,雙方對談判似乎迴歸了「平常心」,更多聚焦於雙方容易達成共識的部分,這種思路對於今天的中美並非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