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葛持續惡化 「日韓貿易戰」不會持續的兩大主因
日韓兩國自去年再起爭端,近來不僅沒有化解糾紛,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日本經濟產業省上周一(7月1日)公布,將調整對韓國的輸出規則,把出口韓國的半導體及顯示屏相關原材料從「白名單」中剔除,取消對韓國的優惠待遇。這實際意味對韓國作出禁運的限制,是日韓磨擦走向白熱化之下的報復舉措。白名單剔除的三種材料分別是清洗半導體的氟化氫、用於電視和智能手機顯示屏等的氟化聚酰亞胺,以及塗覆在半導體基板上的感光劑「光刻膠」。這三種材料即日起需按正常程序申請,獲批准才可出口韓國。
回望美國限制當地企業向中國通訊設備公司華為售賣晶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舉動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有幾分相似。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有關的措施實際是禁運,意味日本政府會阻礙或拖延貨品審批程序。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資深官員朴泰聖對日本做法表示遺憾,並稱將考慮就事件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投訴;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洪楠基亦表示韓國或採取反制措施。
儘管韓國的半導體市場遠超日本,但製造半導體原料的技術仍握在日本手中,如製造半導體必要的光刻膠,日本便佔有全球90%市場份額,限制光刻膠出口無疑將對韓國半導體企業造成衝擊。
↓↓↓更多韓國商舖抵制日貨的相片,請點擊放大觀看:
從法院判決開始的日韓磨擦
日本對韓國的此輪報復舉措,被輿論評為「特朗普式關稅施壓」。要解釋安倍為何「特朗普化」,需從事件的起初說起。
去年10月30日,韓國最高法院判處日本新日鐵住金公司敗訴,新日鐵住金須向四名在二戰時期遭強制徵用的朝鮮半島勞工每人賠償1億韓圜(約69萬港元)。案件前後審議長達十三年,四名原告人中有三人已先後離世。
判決觸動了日本神經,安倍和外相河野太郎等在判決當日先後表示對裁決感到遺憾、不能接受結果,並表示日本將不會理會判決結果及賠償。根據日方解釋,根據1965年日韓建交簽署的《請求權協定》,韓國已放棄向日本追討侵略韓國的索償權利。
事件逐步鬧大,韓國原告團體對新日鐵住金啟動法律程序,試圖充公企業在韓資產,同時亦鼓勵其他二戰受害者家屬向二戰遺留至今的日企追討賠償,其中,三菱重工在11月同樣敗訴,法院要求三菱對二戰時期強徵的勞工賠償。
日本對此作出反擊,在11月於新加坡舉行的東盟峰會中,日本在現場向出席參加者派發說明「韓國對日本提出無理要求」的傳單,並聲稱要把韓國控告至國際法庭,雙方關係一度僵持。
一波未完一波又起的衝突
緊接着一波又一波的事件,令雙方關係持續惡化。11月21日,韓國正式宣布解散根據前一屆政府與日方簽署《韓日慰安婦問題協議》而設立的「和解與治癒基金會」。該協議由朴槿惠政府在2015年12月與日方達成,當中承認「慰安婦」問題已得到「完全且不可逆的解決」。安倍就當年日軍暴行道歉,並撥款10億日圓(約7,000萬港元)成立基金會,協助賠償及善後工作。
文在寅政府上台之後,要求審查「慰安婦」協議,最終認定朴槿惠政府「未有周全考慮受害人訴求」。韓國雖然未有真正撕毀協議,但日本已視韓國的表態為反悔,表明不可以接受。
去年12月20日,日本海上自衛隊P-1海上巡邏機在能登半島外海聲稱遭到韓國海軍驅逐艦「廣開土大王號」(DDH-971)艦載雷達鎖定。日方表達強烈不滿,但韓國稱日方誣陷,更表示日方巡邏機低空飛越驅逐艦才是威嚇行為。
日本防衛省及韓國國防部先後公開拍攝片段證明自己「正確」,雙方在今年1月展開磋商但無果,韓方亦拒絕應日方要求公開雷達記錄。兩國至今仍堅持立場,事情未有解決。
2月8日,韓國國會議長文喜相接受彭博社訪問時提到有關日韓問題。文喜相建議日本天皇若能在「慰安婦」事件上向韓方親自道歉,將可解決一切問題,河野隨即譴責文喜相的言論「極其無理」,是「極之無禮的發言」。
文喜相的「天皇道歉發言」嚴重刺激日本政壇,日本自民黨出現要求政府杯葛韓國,甚至與韓國斷交的聲音。社會亦出現一股譴責韓國的風氣,日本雜誌《文藝春秋》4月號更發表專題文章《日韓斷交全面模擬》,呼籲日本政府應以外交手段制裁韓國。兩國磨擦變得愈來愈激烈,日本媒體在3月一度引述消息指出,日本政府有意向韓國提高關稅報復。
兩國官員其後雖一度舉行會談磋商但無果,雙方更取消原定在6月大阪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中的會談,文在寅與安倍在會上僅有一次約八秒的握手接觸,沒有其他交流。
隨着日本在上周一宣布禁運,兩國磨擦走向白熱化,但雙方發生激烈衝突,乃至開展貿易戰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兩個:第一,這終究仍是一個因歷史遺留問題而爆發的情緒糾紛;第二,在半導體這個各國密切相連的產業中,日韓作為重要持份者,若展開貿易戰只會兩敗俱傷。
日韓衝突緣自歷史
日韓磨擦並非首次,而是周期性地發生,且每次原因幾乎一樣,與日佔時期的歷史有關。
儘管日韓有獨島(日稱竹島)領土爭議,但日韓矛盾主要集中在歷史認識,如對上一次的日韓衝突發生在2017年,當時韓國有民間團體重新建造「慰安婦」少女銅像,擺放在釜山日本駐韓總領事館前,取代已被撤走的少女像,日本一度召回駐韓大使抗議,並停止通融貨幣交換(Swap)協定磋商。直至2018年初,朝鮮半島局勢回穩,日方急於借韓國之力擠身與朝鮮重啟對話的舞台,日韓關係才回復正常。
觀乎今次的日韓衝突,是意氣用事居多。文喜相的發言固然是毫不顧慮後果的脫口之言,韓國網民在日本宣布禁運限制後發起抵制日貨運動,呼籲罷買日本貨品及取消赴日旅行,也與中國數年前因釣魚島爭端而罷買日貨類似。
另一方面,日本自民黨以及右翼團體的反對聲音同樣站不住腳,因根據國際法的強制性規範原則(Jus cogens),國家不能透過條約放棄其人民權利。在日韓建交簽署的協議中,放棄追索權並不包含以個人名義追討的索償權,這點已由河野親自承認,意味韓國團體向日企追討賠償行為並無違反國際法。
若韓國因為日本禁運材料無法生產DRAM,全球包括日本DRAM的供貨量將會銳減,價格勢必大幅上升。
半導體產業缺一不可
其次,觀乎當下所謂的「日韓貿易戰」硝煙,主要圍繞在半導體及顯示屏製造材料。日本國內亦有輿論認為,對韓國實施高科技材料禁運只會傷及日本自身。半導體產業由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及台灣幾大經濟體主導,產業間相互聯動,牽一髮可動全身。
韓國生產的記憶體產品居世界首位,其中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的市場佔有率逾70%。若韓國因為日本禁運材料無法生產DRAM,全球包括日本DRAM的供貨量將會銳減,價格勢必大幅上升。DRAM是所有電腦及手機最基本原件,這將影響包括日本在內的所有電子產品價格,日本必然受害。
長遠來說,這亦會刺激韓國自行研發製造技術,減少對日依賴,日本競爭力將遭削弱。因此這場所謂的日韓半導體貿易戰,相信不可能真的打起來。
待時間沖淡矛盾
日韓歷史矛盾是兩國長久以來的問題,雙方有經驗處理。最大可能是待事件冷卻後,雙方再因一些機會恢復交往,情況就與去年朝鮮半島發生劇烈變化、日本主動與韓國修復關係一樣。日本前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在6月時表示,目前對待韓國的最好方法是「有禮貌地無視」,以不激烈但冷淡的態度等待轉變機會。
安倍上任至今處理過更棘手的中日釣魚島爭議,亦積極尋找方法應對特朗普政府,他與竭力遊走在美朝間的文在寅一樣,同樣着重外交事務,特別在「美國至上主義」把中國捲進貿易戰漩渦的今天,料日韓不會貿然開闢新戰場。
日韓的交接點不僅限於朝鮮及美國,雙方共同鄰居中國同樣影響着兩國關係發展。中國多次表示不希望日韓關係轉差,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阪G20峰會上表明有意加速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前者包括日韓,後者的主角更是日韓,只有日韓保持良好關係才能實現。下屆中日韓首腦會談預定在中國舉行,屆時中國能否成為橋樑,讓日韓復修關係,值得注目。
上文節錄自第17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8日)《糾葛持續惡化 「日韓貿易戰」不會持續的兩大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