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華為解禁 任正非道出生意人的無奈
大阪G20習特會後,特朗普表示將放寬對美國企業出售產品予華為的限制。不過,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其後就向媒體表示:「這不見得會對我們現行的經營有何重大影響。我們將集中做好我們的工作。」外界普遍認為,由於特朗普口中的放寬定義不清,大有可能只會准許美國企業對華為出售「在其他國家企業也能買到」的產品,未必包括手機及電腦的作業系統和晶片,因此任正非才會「淡化」此等放寬。其實,任正非這兩句話,卻是道出了全球生意人的心聲。
習特會後,全球股市大升,對於着眼短期利害的金融資本來說,前景又突然明朗起來。然而,對於華為這類需長遠計劃投資的實業來說,其實此刻中美貿易爭端的解凍與否,其實也難以影響其經營路向。
最壞情況雖未至 保險還是不得不買
當然,如果特朗普的放寬是將目前針對華為出口限制(即「實體清單」相關法規)的90天暫緩期無限期延長,當然能使華為一貫的業務照常發展,無限期的恍若中美貿易爭端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般。
而如果有關放寬只以美國商務部就個別出口申請給予准許的方法實施,或者在出口產品種類再作限制的話,華為要面臨的前景不確定性就將與大阪習特會前一樣。
不過,無論情況若何,任正非所道出的生意人心聲,其實就是各種企業賴以維生的貿易「合理預期」,已然被特朗普打破,即使後者重回正軌,避免了最壞的情況,這種政治風險已經不能忽視,因此企業也不得不多花費額外資本去為自己「買保險」。
資本主義遭遇政治重壓
資本主義最簡單直接的一個信念就是「資本會尋求最有效益的出路」。這並不表示資本的自由一定能成功達至最高效益,也不必然代表沒有另外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的社會、經濟制度,更不表示這種效益對所有人也是好事。然而,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在不受政治影響的情況下自由運用其資本,我們不能否認這些資本確有傾向投向那個人認為最有效益的出路。
諷刺的是,各種政治考量的結果,正在不少資本主義國家之中,不斷侵害這個根本信念的實現。
特朗普掀起的中美關稅戰即使暫有緩解,美國大豆農民不得不考慮改種其他作物,或者以其他作物代替部份大豆,以防範他朝事態再變的政治風險。而這樣「買保險」的操作並非資本自由運用的結果,可預見的會造成類似最適合種植大豆的農地轉種其他作物等損失。
而特朗普早前要取消《北美自貿協議》(NAFTA)的威脅,就使2016至2018年間的北美汽車產業年投資額比2015年數字下跌至少3倍。即使日後用以取代《北美自貿協議》的《美墨加協議》(USMCA)能順利落實,企業有此前車之鑑,也不能不將風險分散,把原來最有效益的「孤注一擲」分散他方。
在大西洋的彼岸,同樣的政治風險也見諸英國脫歐之中。總部(諷刺地卻合理地)設在倫敦的歐洲金融市場協會(AFME)的一位董事就曾在6月初指出:「對我們很多的成員來說,英國脫歐早已發生。」從流動資金到技術性開支,銀行業界早為已英國脫歐的最壞情況做好準備。在無論巴黎、法蘭克福、米蘭,還是阿姆斯特丹都未能單獨取代倫敦金融地位的今天,這些「買保險」的額外支出只能是政治避險的代價。
而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也似乎學了特朗普將國際貿易變為國際政治「武器」的做法,於周一(1日)收緊對韓國半導體生產關鍵化學原料的出口,似乎是要報復韓國容許二戰受害者對日本企業的訴訟。即使日本最終收回成命,在此等政治風險之下,三星及LG等受影響韓企,也許不得不被迫縱向擴張,以確保未來有關原料的穩定供應。
在此等日益不確定的政治風險之下,原有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合理預期,已變得不可靠。失去了可靠的合理預期,即使政治壓力未至,企業也不得不失花錢避險。在這個中美貿易關係再次緩和的背景中,任正非「緩和了也沒有甚麼影響」的言論,對於全球不少生意人而言,確實道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