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最後絆腳石:特朗普與幕僚的路線之爭?
在各界對「習特會」延期多有猜測之際,負責對華貿易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周二(12日)在美國參議院聽證的表態中,卻似有透露談判疑有延阻的玄機,其中顯出他與特朗普的分歧。
中國副總理劉鶴周一(11日)與周三(13日)都有與萊特希澤等人進行通話,為談判「下一步」打點。
在如此密鑼緊鼓的談判節奏中,萊特希澤亦表示「希望雙方已進入達成協議的最後數周」,不過他卻補充指如果有重大問題未能「以對美國有利」的方式解決,將無協議可言。
萊特希澤的執着:執行機制、執行機制、執行機制
他口中的「重大問題」,卻似非諸如知識財產權等所謂的「結構性問題」──對此,他表示美國已在談判中「準確地」處理──萊特希澤所指的「重大問題」,是所謂「執行機制」問題。
其中,他明言美國要保留「在中國違反協議的情況下再加關稅」的權利;而對於「美方關稅會否在協議達成後即時取消」,他就指這是「中方的談判焦點」,卻聲言雙方仍在「討論當中」,似乎暗示他想藉現有關稅,作為監督中方執行協議的條件。
在中方強調在「雙向、公平且平等」基礎上談判之時,萊特希澤的堅持也許就成了雙方談判最後解難之爭。
萊特希澤在聽證中又重申,如果協議沒有此等執行機制,「任何東西都不會改變」,盡顯他對中國的不信任。
特朗普的意願:盡快簽約 宣揚勝利
然而,萊特希澤對於執行機制的堅持,卻似非特朗普本人的意願。
早在1月底劉鶴訪美進行貿易談判之時,特朗普已在白宮被記者問及他眼中的執行機制是如何。當時,他的回應甚為玄妙。首先,他將記者問題中的「執行機制」,轉換成「執行語言」,又指出協議中的「執行語言」將是「雙向」,與萊特希澤強調的「對美國有利」頗有出入,卻反而與中國最近的表態相符。
在周二的國會聽證上,萊特希澤也想暗示他與特朗普的立場不同,而協議最後定案的責任只在特朗普一人身上。他說:「在不長的時間內,我們可能會有好結果,也可能有壞結果,我沒有特定的時間框架,這也不是由我決定。我只能盡力而為,總統會告訴我時間到了,或者中國會。」
此話之玄機在於,萊特希澤似乎會堅持中方不可能接受的執行機制,直到最後特朗普決定不再堅持而簽訂協議,或直至中方覺得美方誠意欠奉而暫止談判。
目前,貿易談判最後里程的延誤,也許是卡在萊特希澤對中國的不信任,以及其嚴苛執行機制的堅持上。
然而,想借中美貿易協議作為政績的特朗普,只願盡早緩解中美貿易紛爭,好為美國農產品出口者、由中國入口生產配件者等受影響階層舒困,並以中方本已有之的結構性改革,宣揚為自己的勝利,當然對萊特希澤礙事的執着頗有微言。
政壇對華趨強硬 特朗普陷兩難
不過,如果特朗普拒絕萊特希澤的堅持,而同意簽訂沒有嚴苛執行機制的貿易協議,美國國內無論是右翼的共和黨、部分商界,還是民主黨,皆或會有所反彈,在輿論中將特朗普心中的「勝利」貶抑為「急於求成的讓步」。
雖然特朗普的國際貿易政策操作一直不得人心,但正如共和黨參議員格拉斯利(Chuck Grassley)談及美國在世貿改革上的強硬做法時所言:「我未必同意這種手法,不過如今事已至此,我們也不應花費時間去抱怨(特朗普的)行事策略。」
套用在中美貿易矛盾上,這無疑是說:「關稅戰畢竟已經開打了,那就為美國利益爭取到底吧。」
在民主黨方面,俄勒岡州(Oregon)參議員魏登(Ron Wyden)就要求萊特希澤正面承諾在中方證明能落實協議前,不要取消現有關稅。可見民主黨也變成了對華貿易強硬派。
美國政壇對華強硬的堅持,如果真的放在萊特希澤的執行機制上,其實只是對一紙空談的追求,因為國際上根本沒有統一的強制力,沒有實際有效的執行機制,所以國與國之間的協議本質上從來只是「君子協定」,講求雙方在基本的互信上才能簽署、落實、執行;若無互信,執行機制的協議條文寫得如何天花亂墜也沒實際功用。
不過,政治風向總非理性,美國政壇對華強硬的趨向,特朗普自己也曾是重要旗手,如今要退下來,也不容易。
特朗普目前的兩難局面正出於此:一方面他要談成中美貿易協議,另一方面卻不能讓國內輿論有把柄指責他退縮。
如何走出這兩難,包裝好協議的公關形象,又能妥善化解與萊特希澤等貿易強硬派的分歧,也許就是如今中美談判最後一公里還未走完的原因,也是習近平未願與特朗普見面、特朗普對會面成果也未能完全安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