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導協定無力回天 歐洲安全自助人助
早前召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向中國獻議,要求其加入《中程導彈條約》以挽救協議,卻遭國務委員楊潔篪直截了當拒絕。
無論在協議上個世紀末簽訂之時,或是特朗普毅然退出的當下。受中程導彈牽連最深的都是一眾歐洲國家。只是,在《中導協定》並不符合各大國利益的當下,希望各國回歸或加入已難以實現;歐洲國家要維護自身安全,還需自助人助。
齊聚全球政要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昨日(17日)閉幕,會議上東道國總理默克爾曾發言指出:「有關裁軍談判不應只在美國、歐洲和俄羅斯之間展開,若中國包括在內會令人感到滿意。」隨後發言的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直接回絕了德國要求:「中方拒絕把《中導協定》多邊化,亦反對把中國納入類似協定。」
為令《中導協定》維繫,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可謂煞費苦心。今次「勸告」中國只因美國認為,擁有大量中程導彈的中國不受約束。在此之前,默克爾也曾力勸普京取消某些射程接近條約規範「準中程導彈」的研究,令華府失去退約口實;更透過外長馬斯向美國施壓,希望後者留在條約中。
《中導協定》違大國利益
德國的努力頻頻碰壁,在於對無論是原本協定中的俄羅斯、美國;或是未加入協定,但管有大量中程導彈的中國,《中導協定》都不符合其現時利益。對俄國來說,《中導協定》只規範了美國的中程導彈,卻無限制同屬北約的英法兩國,已是一種不平衡。
而冷戰結束後,俄國綜合實力已大幅衰弱,僅有的軍事資源大多被投入到戰略火箭軍的建設和維護中。《中導協定》被放棄,俄國可名正言順加強對西部鄰國的威懾。
而對美國來說,由於俄國無法在美國本土週邊尋找發射基地,即使俄國啟用中導,也難對美國造成威脅。當年之所以簽署協定,本就是在歐洲盟友壓力下為之。更不必說,簽署協議的1987年,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已宣布啟動政經改革,世人已看到鐵幕掀開的跡象。同今日美俄劍拔弩張情勢截然不同。
儘管美俄間簽署多項軍控協定,但兩國間海基潛艇、陸基導彈及空基戰略轟炸機攜帶的核力量,足夠相互毀滅;有無中導協定,影響的多是歐洲國家。今次退約乃特朗普主導,俄羅斯自然希望特氏「承擔罵名」;處於公關需要,俄方也出面表達「對協議的惋惜」。不過時至今日,莫斯科也未有「挽回協議」的實質動作,退約也更像是美俄聯手上演的雙簧戲.
說服中國注定失敗
深知勸說美俄已無可能的默克爾,便將希望轉向中國,沒料到遭遇楊潔篪冷冰冰拒絕。事實上,若默克爾對中程導彈在中國國防中的作用有所了解,便不會提出如此「非分」要求。
中程導彈既可搭載常規彈頭,作戰術武器使用;也可搭載核彈頭,作戰略武器使用。改革開放後,中國以「反介入/區域拒止」作為軍事指導思想:不求主動進犯美軍,但求在台灣、朝鮮、日本或南海戰事爆發時,增加美軍介入戰事的成本,令其主動退卻。在中國難把握制空權,且海軍實力遠弱後於美國的情況下,東風系列下的中程導彈便成為打擊美國亞太部署的僅有資源。
解放軍火箭軍導彈的型號射程也極具針對性,如射程1000-1600公里的東風-16導彈,便以沖繩及其他第一島鏈地區為目標;東風-21導彈射程約2000公里,被認為瞄準日韓本土美軍,更衍生出號稱「航母殺手」的東風-21D導彈。而東風-26射程較遠,被認為以關島為目標。如果缺乏中程導彈,中國只能在美軍接近近海時,再發動攻擊,情勢極為不利。
而在戰略層面,目前中國核武器數量尚不及美、俄零頭,甚至被部分軍事專家認為少於以色列彈頭數。在此情況下,北京連保證徹底的「互相毀滅」都很難做到,更不可能加入類似軍控協議。而導彈的多樣性,某種程度也彌補了解放軍核力量當量不足的處境。
歐洲安全要靠自己
默克爾在《中導協定》處處碰壁事實上反映歐洲兩大窘境:一方面,冷戰之後的歐洲常年置於美國主導的北約軍事體制下,缺乏獨立軍事實力。另一方面,當下歐盟面臨巨大內部矛盾,很難以一個整體向美俄等大國「提條件」。
儘管德國已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更是歐盟中毋庸置疑的「火車頭」;但由於歷史因素,在軍事領域,尤其在牽涉到更為敏感的核武問題時,卻很難獲得發言權。而《中導協定》失效後,歐盟各國既缺乏反制手段,亦拿不出替代方案的窘境,也反映其國防安全領域缺乏自主性的現實。
而美國退出中導協定後,歐洲除需要面臨來自俄國的直接威脅,也要提前應對歐盟進一步分裂的危機。當下,以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為代表的東歐國家,並不排斥美軍反導系統及進攻性武器的進駐;而德國為代表中西歐國家對此則不感冒。儘管莫斯科方面表示:將來中程導彈只會瞄準有美國中導部署的國家;但一來導彈目標可隨時調整,二來大部分歐洲國家都置於北約共同防禦規範之下,這樣的保障並無實際意義。
早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曾相繼表態,將以建立「歐盟軍隊」為目標,某種程度上可算是加強歐盟軍事話語權的第一步。只不過,在布魯塞爾「歐盟不應成為軍事聯盟」的反對聲浪;以及對法國是否願意交出軍事主導權,同德國及其他國家平起平坐的質疑中,這條路絕對算不上輕鬆。但也只有建立獨立安全體系,一眾歐盟國家才能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