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人數翻倍 談判時間翻倍 年後中美談判能否出碩果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隨著3月1日大限到來,中美貿易談判頻率也顯著增加。本月14日至15日,由萊特希澤率領的美國代表團將到訪北京,舉行習特會後第三輪貿易談判。而在此之前的2月11日,美國副貿易代表格里什(Jeffrey Gerrish)將先行同中方官員舉行副部長級會晤。除了令來華人員達到歷次規模兩倍,整個談判週期達到史上最長的5天。這樣緊鑼密鼓的趨勢,究竟預示著談判即將成功,或會另有隱情?

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美國代表團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去年5月3日,美國財長努姆欽(Steve Mnuchin)率團訪華,飛機甫一落地便到達釣魚台國賓館談判;談判結束後,據說連晚餐都沒捨得吃一口,便全體坐上回國的飛機。

美國財金團隊要員。左至右為:姆努欽、羅斯、萊特希澤和納瓦羅。(資料圖片)

時間拉長有助達成協議

或許是上個月劉鶴提前兩天到達華府的誠意,給了美國代表團啟發。今次副部長級預備會議及部長級正式談判,總共歷時近五天,已屬中美貿易衝突爆發後雙方會談時間最長的一次。

常識告訴我們,迅速完成的談判只有兩個可能:一拍即合,或是寸步不讓,。以當下中美劍拔弩張的氣勢,前者顯然不可能出現。而談判時間延長,則意味著雙方有更多時間就已達成的基本共識擬定細節,或對「老大難」問題展開持久戰,也意味雙方朝達成協議又進一步。

劉鶴1月底在白宮向特朗普解說中方立場。當他提及中國採購美國大豆的計劃時,特朗普即時興致勃勃。(路透社)

今年1月7日,美國副貿易代表格里什率團來華談判結束後,曾發出新聞稿提及「會談重點討論了中國對於從美國大量購買農產品、能源、製成品及其他產品和服務的承諾」。而早前劉鶴訪美時,也再次給出「買美國貨」的承諾。今次副手談判環節,雙方或會就購買數額和時間表具體協商,為下一階段談判製造良好氛圍。

而根據白宮官員透露的信息,萊特希澤的任務集中在「敦促北京進行結構性改革」,大致不離早前華府會面中美方提出的中止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停止產業補貼等七大議題。

中美貿易談判:知識產權問題會是決定今次貿易談判的一大阻礙。(路透社)

習特會破局無需過慮

今次會晤前,總統特朗普的表態卻令市場感到徬徨。他在2月8日表示:談判大限到來前,他將不會同習近平見面。由於早前特朗普曾表示:在和習近平再次達成共識前,雙方不會達成最終協議,不少人認為華府正在關上對話大門。加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接受訪問時表示「中美分歧非常大」,更加重外界憂慮。

不過,隨後的消息令人鬆了口氣。美國CNBC電視台引述白宮高級官員報道:儘管不會見面,但特朗普同習近平還會通過電話溝通。與此同時,白宮也透露出「延長休戰期」的決定:3月1日之後,對華關稅仍將維持在10%,以利雙方進一步談判。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3月1日是雙方達成協議的「硬性截止期限」(hard deadline),如今看來似乎有些鬆動。(美聯社)

當今雙方談判進入相持期,若美方要令中國跪低,勢必要使出更多更多「辣招」。但過去數月的關稅戰似乎效果寥寥,中美兩國貿易逆差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對美出口更比去年增加15.6%。越來越多企業提出關稅豁免要求,也限制了美國「關稅武器」的實力。

然而,當遏止中國成為美國朝野戰略共識時,即使在貿易戰中難佔上風的美國願意主動停戰,也會改採其他方式對付中國。無論是如今環球範圍越燒越旺的「禁止華為風波」,或是加強對台關係的「台灣牌」,都可能是華府下一階段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