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前總理他信英祿現身中國 北京緣何收容「失意政客」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兩位流亡海外的泰國總理他信及英祿兄妹,1月5日高調現身祖籍地廣東梅州探親及祭拜祖先。結合2018年年初兩人現身北京街頭,他信兄妹似乎確信獲得中國政治庇護。
一直以來,政治庇護似乎都是大洋彼岸美國的專利,但自中共建國以來,卻也收容不少東南亞國家的「失意領袖」。北京在其中自有利益考慮,也脫不開人情因素;但令人稱奇的是,這樣的庇護往往還不會損害中國與他國的關係。

相比起其他流亡政治家低調隱居的生活,英祿和他信的處境顯然好得多。除了今次回鄉祭祖,去年8月兄妹二人出現在北京一家酒店,甚至為酒店題字;去年2月,兩人更趁農曆春節在北京逛起了廟會,好不自在。而無論是中國政府,或是如今的泰國軍政府,皆保持沉默。

泰國流亡前總理他信、英祿兄妹,現身廣東梅州祭祖。(網上圖片)

中國為何善待他信兄妹

英祿和哥哥他信可獲得中國庇護,自然因其執政期間對華態度相對友善。2013年10月,中泰兩國簽署俗稱為「大米換高鐵」的協議:泰國將以本國農產品抵償部分高鐵建設費用。隨後一年的2014年4月,中泰兩國亦對克拉運河開發達成初步協議;若能成事,可令中國來往歐亞的海運路線繞過馬六甲海峽。

但按常理而言,若中國接受他信兄妺倆,勢必要同如今的泰國政府翻臉。畢竟,英祿仍因「大米換高鐵」涉嫌濫用職權,留在泰國政府及國際刑警組織的通緝名單中。但一年來曼谷方面似乎未同北京交涉,所因為何?

泰國《曼谷郵報》上載了一幅兩人在訪日期間,在櫻花樹下自拍的照片。(他信兒子潘通泰Facebook)

事實上,英祿離開泰國後並非首選中國為目的地,其首個落腳點選在阿聯酋迪拜,而後又前往倫敦並獲得英國十年簽證。去年6月,英拉和他信更前往美國華盛頓旅行。既然已有如此多的先例,中國同意政治庇護的壓力也隨之降低。另一方面,英祿及他信在泰國仍獲眾多支持,相比其逮捕他們引發紅衫軍反彈,不如放虎歸山。

另一方面,中國一向區分政治庇護及不干涉內政的邊界。儘管收容他信兄妹,但卻不為其提供政治支持。仍承認如今的泰國巴育政府,並與之維持良好關係。以「大米換高鐵」為例,計劃在2014年12月李克強訪泰時重新落實;而中泰兩國亦在2015年加強軍事合作,步伐甚至快過他信及英祿執政時期。

現任首相、時任陸軍總司令的巴育於2014年發動軍變,推翻民選政府後,曾承諾盡早舉行大選,惟一再拖延。(VCG)

中國擁政治庇護傳統

除了他信兄妹,中共建國後中國曾多次收容東南亞國家黨政領袖,最著名的莫過於柬埔寨親王西哈努克。1970年西哈努克在蘇聯訪問期間,被國內親美將軍朗烈(Lon Nol)發動政變。當時的中共視西哈努克為社會主義同情者,為其提供政治庇護和高規格飲食起居待遇,直至其在北京逝世。

事實上,西哈努克雖為「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但其一生卻未獲北京支持其政治議程。1975年,赤柬政府統治柬埔寨後,將回國的西哈努克扣為人質,而當時的北京政府並未向赤柬壓;1997年,西哈努克支持的保皇政黨奉先比克黨政府,被現任首相洪森領導的人民黨發動政變推翻,北京政府亦未捍衛西哈努克,轉而同洪森建立聯繫,以維護中柬關係。

1963年5月,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在西哈努克親王(前右)的陪同下,檢閱柬埔寨儀仗隊,昇平背後卻暗藏殺機。(網上圖片)

不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前中國曾藉部分流亡領袖「輸出革命」,例如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便在中國逗留28年,遠程指揮馬共武裝。但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庇護政策雖帶有「對華友好」的政治前提,但在實踐過程中卻力圖將庇護「去政治化」,僅提供人道主義幫助。

畢竟,無論是中國堅持的「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或是中共同周邊國家維持友好關係的現實考量,都不允許北京操作流亡政客。也正因為此,大多流亡中國的政治領袖也避免遭到母國追殺,獲得善終。

至於朝鮮的金正男,恐怕是個特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