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展望2019】中美關係變質 貿易戰只是起點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18在中美關係歷史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兩國建交近40年來,曾爆發不少矛盾,但貿易一直被稱為兩國關係的「壓艙石」。如今,壓艙石已被特朗普一腳踹入海中,中美關係的巨輪又該如何把控?

2017年11月,特朗普攜文武百官訪問北京,北京方面也以「國事訪問+」的規格招待這位貴賓:首都機場上近千位兒童高舉鮮花歡迎;中共政治局七大常委無一例外出席國宴;而即使是政治局常委來訪都不會輕易關閉的故宮,也破例閉館,僅招待特朗普伉儷。特朗普也帶來孫女學中文的片段,將氣氛推至高點。那時,恐怕少有人想到中美關係能在短短一年內急轉直下。

交手中判明意圖

事實上,不僅是升斗小民,兩國政府相信也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試探後,才明晰對方意圖。貿易戰爆發之初,中國曾派出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同美方達成協議,通過購買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換取休戰。然而,華府隨後的反口令北京意識到:美國想要的不僅是縮減逆差,多賺些錢那麼簡單。

2017年3月,劉鶴曾率團訪美並與對方達成協議。可惜的是,華府很快反口,中美貿易戰隨之開打。(視覺中國)

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集團發布禁止出口令,導致集團運營陷入癱瘓;如今,又藉加拿大之手,扣下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貿易談判中,美國不斷要求中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及「千人計劃」;與此同時,西方世界不斷有國家接受美國遊說,抵制華為設備。這樣的趨勢也令北京意識到:美國有意發起對中國的科技戰,維持其產業優勢。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2018年10月在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演講,更透露出美國對北京的敵意。彭斯在演講中,指控中國利用海外建設製造債務陷阱,破壞他國民主;更提及美國會在軍事、貿易、外交等領域全方位遏制中國。語氣比早前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更為強烈。在北京看來,所謂貿易戰並非目的,只是遏制中國發展的一種手段。

在被視為「檄文」的演講中,彭斯瘋狂批評中國。不少人認為,這意味著中美「冷戰」的開始。(視覺中國)

風波遲早要來

彭斯的演講中提到:美國在20世紀初本期望中國加入WTO後會走向西方民主道路,但中國卻憑藉迅速成長的經濟優勢,挑戰西方國家。這樣的論述確實反應了大部分美國政治精英對中國的心態:從克林頓時代開始,美國自由派便以蘇聯作例,認為經濟開放必然導致政治變革,過去數十年一直期待中國「和平演變」的發生。但當中國經濟總量日益接近美國,這樣的「自信」自然轉化為焦慮。

這樣的焦慮投射在奧巴馬身上,便有了聯合亞洲國家防範中國的「亞太再平衡」;當它投射在特朗普身上,便出現了貿易戰。假如此時上台的是希拉里,中美衝突或許也會在人權、南海等領域爆發。習近平昨日在改革開放紀念會上提及中國未來可能「會經歷驚濤駭浪」,體現北京也清楚:即使在新的一年同特朗普達成貿易協定,中美衝突格局也不會終止。圍繞南海、全球基建、科技競爭的一系列矛盾陸續有來。

即使中美兩國在2018年達成貿易協議,兩國在其他領域的衝突相信也會無日無之。圖為特朗普在2017年底訪華,與習近平一同檢閱儀仗隊時的情況。(視覺中國)

想在此刻徹底解開中美矛盾似乎有些不現實。對中國而言,發展本身即是目的,不可能因為美國的焦慮或反對便停止發展進程。而對美國而言,爭取並維持全球霸主地位,乃其二戰之後一貫的國家目標;即使排除意識形態因素,80年代末美國對崛起的日本也抱有類似警惕。只要中國繼續保持經濟增速高於美國的「追趕格局」,兩國結構性矛盾也會一直維持。

矛盾難以解決,不代表不需要管控。無論是奧巴馬年代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或是即將在2019年1月延續的中美貿易談判,都是兩國管控風險的努力。在北京看來,當下中美實力仍存巨大差距,若同美國全面對抗,勢必令延續40年的戰略機遇期終結。而美國政治精英也避談「新冷戰」,不願同中國陷入美蘇對峙式的全面對抗。

如同探戈舞一般,中美關係有時前進,有時後退,有時甚至不可預測,但雙方卻都不能分手。這樣的探戈舞步,或許將在2019年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