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強徵勞工案】十三年舊事 文在寅向日本的清算已開始?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韓國最高法院周二(30日)裁定,日本企業新日鐵住金公司需向4名在二戰期間遭強徵勞役的韓國人,每人賠償1億韓圜(約69萬港元)的損失。日本就裁判結果反應甚大,外務省不僅召來韓國駐日大使抗議、外相河野太郎更特意致電韓國外長康京和表達不滿,事件觸發新一輪兩國磨擦。

4名原告在2005年入稟法院控訴,13年後只有98歲的李春植1人存活,其餘3人已先後離世。(視覺中國)

日本在1910年吞拼朝鮮半島,開始35年的日治朝鮮時期。在二次大戰後期,日本因軍需勞動力不足,在朝鮮半島強行徵用大量勞工,在日本本土工作。根據韓國政府統計,日本當年共徵用了14萬8000人。部分在戰後選擇長居日本,成為今天的在日韓國人或朝鮮人。

強徵勞工案13年始未

這次案件中的原告,是在當年遭新日鐵住金公司的前身,日本製鐵在二戰期間徵召的韓國人。4名原告在2003年入稟法院控訴,要求新日鐵住金賠償。2012年控訴一度遭最高法院駁回,發還高等法院重審。高等法院2013年判處新日鐵住金需賠償4人每人1億韓圜(約69萬港元),新日鐵住金不服上訴,輾轉至今最高法院終作出判決,新日鐵住金敗訴。

13年過去,4名原告只有98歲的李春植1人存活,獲悉勝訴後李春植含淚表示無緣與另外3人分享這分遲來的喜悅。韓國朝野政黨亦不分左右對裁決表示歡迎。

日本外務省即日召喚韓國召日大使抗議,對韓國最高法院判決表示遺憾。(視覺中國)

日本對判決反應激烈 外務省即日抗議

因案件或開了韓國一般平民可向日企申索先例,日本擔心將有越來越多同類的訴訟發生。日本政府亦在案件裁決後反應相當激烈,首相安倍晉三表示裁決有違國際法原則,對結果不能接受。外務省即日召喚了韓國駐日大使抗議,外相河野太郎亦在周三(31日)致電韓國外長康京和表達不滿,表示若韓國政府向日企索償,日本將考慮包括訴諸國際法庭回應。

日方所持的理由是,日本在1965年建交簽署《韓日基本條約》時,在簽署《請求權協定》中表明韓國放棄對日本就日占時期及二戰期間的索償,因此不接受韓國今天任何索賠。

但韓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指出,有關協議只包括國家層面,日本占領朝鮮半島屬非法行為,因此並不限制民間個別向日本索償。

2015年三菱率先向勞役美國二戰俘虜致歉,亦年與中國團體達成和解。(視覺中國)

中國2016年獲三菱賠償

其實相關的問題在中日之間亦有發生,日本在二戰期間同樣曾強徵中國勞工,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同樣出現民間向日企追討賠償事例。相關案件在日本法院開審時,同樣亦因相同理由:中日建交時,中國承諾放棄向日本追討相關賠償,判處追討者敗訴。而中國亦反駁指相關協議不包括個人索償。

不過不同的是中國民間組織後向日企個別談判方法,得到與個別公司和解。2016年三菱決定向受害的3765名受害者以基金方式賠償每人10萬元人民幣,同時承認過去「侵害人權的歷史事實」,對所有受害人及遺遺屬表達「痛徹反省」,並捐款1億日圓設立紀念碑。

當時有分析指這是日本企業為避免損害在中國投資經營,作出的權宜之計,三菱的「歷史性和解」得到了索賠團體大部分成員的接受。日本政府因決定權在於企業自身關係,拒絕評論事件。而韓國亦因事件增加了信心,向日本繼續追討賠償。

當年二戰期間被強徵至日本工作的韓國勞工,部分因工作環境惡劣,或遭美軍轟炸死亡。(視覺中國)

還看韓國反應 日韓關係再現顛簸

2018年是《日韓共同宣言》20周年,但兩國因近年經常激起矛盾無法實現領導人互訪。日本2017年才因「慰案婦」銅像問題,一度召回駐韓大使抗議,至今年日韓關係才得以逐步改善。

日韓間的磨擦主要離不開歷史問題,輿論亦擔心相關判決會破壞兩國關係。韓國《中央日報》指出判決可令總統文在寅陷入兩難,韓國外交部已發表聲明指有關判決不會影響韓日關係,因此相信文在寅政府會保持沉默,放任讓相關團體透過民事訴訟向日本企業索償。

然而新日鐵住金與三菱不同,新日鐵住金過去表示公司不繼承當年企業合拼前日本製鐵的責任。同時日本企業對韓投資與對中國投資份額有一定距離,相關日企不一定重覆與三菱相同的對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