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助手罪成特朗普須否下台? 還看中期選舉前輿論角力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前競選主任及前律師在周二(8月21日)先後罪成,令全國上下關注特朗普的總統之位會否動搖。
在美國,動得了總統的其實只有國會,所以特朗普的結局如何,最後還看11月國會選舉。
有人說8月21日是總統特朗普最黑暗的一天,又謂他的噩夢終於開始。種種形容不免略帶誇張,這天到底發生甚麼事,必須先弄清楚。
一個罪成 一個認罪
首先發生的是在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遭美國司法部起訴的特朗普前私人律師科恩(Michael Cohen)向控方承認8項指控,包括「我在曼哈頓參與了這樁事,最主要為了影響總統選舉」,並直認「由一名聯邦公職候選人協調及指示」。
科恩承認向豔星克利福德(Stephanie Clifford)支付13萬美元(102萬港元)掩口費,換取她不向外披露與當事人的婚外情醜聞。雖然科恩在供詞上沒有提及「特朗普」的名字,但代表律師其後已向傳媒確認,「候選人」所指的正是特朗普。
輿論尚未消化這宗消息,第二宗接踵而來。在維吉尼亞東區聯邦地區法院,受審多時的特朗普前競選主任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宣布結果,陪審團裁定18項控罪中8項罪名成立,包括5項逃稅、2項向銀行詐騙及1項隱瞞海外銀行資產。其餘10項控罪不達成共識,沒有罪成。8項控罪加起來,馬納福特面臨最高刑期80年,量刑專家估計比較大可能判監10年。
二人罪名非通俄
當然,外界關注的不是科恩或馬納福特的個人下場,而是他們的罪成會否波及總統特朗普。前競選主任和私人律師相繼罪成,怎樣也反映了通俄調查特別檢察官米勒(Robert Mueller)的實力非虛。
先看馬納福特,他的8項控罪全屬個人財務詐騙,與特朗普競選團隊私通俄羅斯的指控無關。由這個角度看,罪成後總統特朗普的回應亦不無道理。「案件不涉及我……這與勾結俄羅斯毫無關係。」當然,馬納福特仍面臨妨礙司法公正等控罪,但未有起訴直接指控特朗普團隊勾結俄羅斯,這是確定的。
再看科恩。首先,特朗普在4月曾經向傳媒推諉,聲稱對豔星掩口費的事全不知情,這一點目前已給科恩的證供推翻。其次,不當地花錢影響選情,科恩觸犯選舉經費規定,特朗普若然為幕後指使人,他自然有共謀的罪名。收買豔星無疑很有話題、很花邊,但與私通俄羅斯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值得留意的是,科恩雖然認罪,但沒有與司法部達成合作協議,轉作污點證人。箇中原因,可能科恩真如他曾經所說,願意為特朗普「擋子彈」,由始至終仍然忠於這名前老闆。但沒有合作協議是一回事,米勒將來可能傳召科恩強制作供,不合作的話將面臨刑事檢控。科恩作為特朗普口中的得力助手(fix-it man),知道競選團隊多少事,會否包括通俄內情,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司法部無權起訴總統
不論是違反選舉開支規定,抑或有其他不當行為,根據司法部歷來的共識,他們沒有權力向總統提出刑事檢控。換言之,科恩供詞雖然提及特朗普指示,但特朗普目前仍然安全。
正如水門事件下台的尼克遜,當年能夠動他的都不是司法部或法庭,而是國會背向。1974年2月眾議院通過展開彈劾程序,同年8月尼克遜黯然辭職,以免背負「彈劾下台」這個更蒙羞的罪名。在周二「雙罪成日」後,反對特朗普的聲音再次乘勢而起,甚至討論國會能否展開彈劾程序。
必須承認的是,共和黨至今仍然擁護總統特朗普,他們既然在參眾兩院均佔過半議席,彈劾之說恐怕只是反特陣營的一廂情願。但距離國會選舉只餘11星期,共和黨若然在眾議院失掉18席,等同將議長之位拱手讓給民主黨領袖佩洛西(Nancy Pelosi)。參照近幾個月來的眾議院補選,包括在俄亥俄、德州等紅色州份,共和黨候選人只能以五成多選票險勝,實力差距大幅收窄。民主黨要在11月翻盤,不是沒可能的事。
民情背向成關鍵
由此可見,特朗普和共和黨能否保住總統之位,米勒調查固然有推波助瀾之用,但真正決生死的戰場在政治選舉及民情輿論。這亦解釋了過去一段日子,為甚麼特朗普律師朱利亞尼(Rudy Giuliani)一再發功,一時批評通俄調查是獵巫,一時豪言「真相並非真相」。
只要令選民深信通俄調查是無的放矢,或收買豔星只是小事一樁,共和黨的選情就愈不受影響,國會議員要為特朗普保駕護航的政治成本就愈小。反過來說,如果美國社會相信醜聞性質嚴重,甚至特朗普不再適宜當總統下去,那麼國會易主及民主黨發起彈劾就愈容易。
所以我們不難明白,為甚麼馬納福特和科恩罪成後,自由派媒體會說得事件非常不利特朗普。例如《紐約時報》社論指出:「只有異想天開的人,即只有總統特朗普及其信徒,才會繼續聲稱這次調查是騙局、騙案或造假的獵巫。這次調查外國勢力顛覆美國選情,已經起訴幾十人,及多人認罪。」《華盛頓郵報》社論亦言:「特朗普不能裝假沒有這些罪行,或與他個人無關。國會亦不可以。」與此同時,保守派霍士新聞周二的網站頭版,竟然不是馬納福特或科恩,而是一宗地方兇殺案。背後用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