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落地的背後:一位自信而膨脹的特朗普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今年3月下令向中國開徵關稅後,市場預估貿易戰僅為威脅,最終不會發生。但隨著這場仗在周五(6日)揭開戰幔,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惡夢成真?單就美國而言,不難看出白宮採取如此強硬措施的背後,是一位近來日益自信,在國內順風順水的特朗普。
貿易鷹派得勢
自今年3月以來,在中美進行三輪談判期間,輿論曾寄望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等溫和派財金官員可以佔上風,但從貿易戰最終爆發來看,反而是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納瓦羅(Peter Navarro)一類的貿易鷹派相對得勢。
一些人也曾寄望美國國會和商界能夠發揮影響力,以免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爆發貿易戰。
但現實是,就現階段而言,國會和商界對特朗普的限制力明顯有限。
應對中國成兩黨共識 商界遭無視
在美國國會,儘管民主共和兩黨在應對手法上仍然有些分歧,但兩黨顯然已經達成共識,認為強硬應對中國的時機已到。
即便是一向以反對特朗普而著稱的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也認為,總統對中國還不夠強硬,表明假如華府不改變北京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長遠而言勢必損害美國經濟。
至於美國商界,基於自身利益,自然不希望見到貿易戰。例如,由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持有、傾向支持商界的《華爾街日報》早前便發表題為《在貿易戰中,如今的中國迥異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和《貿易關稅將直接傷害消費者》的文章,警告特朗普政府勿輕啟戰端。
不過這些呼籲現階段明顯無法促使特朗普收回成命——近數月以來特朗普在多個重大事務上的階段性成功,已經令他有足夠信心推動自己認為正確的政策。
特朗普順風順水
2018年下年半可以說是特朗普權力上升的時期:
通俄門調查雖然愈挖愈深,間或出現不利特朗普的證據,但整體上卻未能動他分毫;
去年11月稅改方案的通過,讓他有了「比肩列根」的噱頭;
被視為中間派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肯尼迪(Anthony Kennedy)早法宣布退休後,特朗普無疑會在下周一(9日)提名一名保守派,藉此壯大保守派實力;
如今他更計劃在10月或之前推行二次稅改,進一步把企業稅由21%再降至20%。
整體而言,目前的特朗普已進入超級自信和自滿的執政時期,在內政相當順利的情況下,他自然有更大動機,向中國這個對美國錄得逾3,000億美元貿易順差的大國動手。
如今貿易戰真正開打,將中美以及歐、日等其他國家都置於巨大風險之下。究其原因,正是因為特朗普在眾多議題上的順利,方使得美國政壇制衡機制失效,白宮鷹派得勢。
在這場損人不利己的貿易戰背後,屹立著的是一位自信、而膨脹的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