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金會】 無視政經影響  「中國出局論」一葉障目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上月27日,文在寅第二度會晤金正恩後表示:如果特金會成功,「希望推動透過三方會談宣告戰爭結束」。次日,韓聯社引述韓國政府官員消息報道,文在寅可能前往新加坡,聯同特朗普及金正恩進行三邊峰會,並發表終戰宣言。問及相關問題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支持朝鮮半島結束戰爭狀態,用和平機制取代停戰機制,但也強調「中國是半島問題重要當事方和當年《停戰協定》締約方」,間接表明中國立場。

金正恩於五月訪大連,再與習近平會面。(路透社)

事實上,中國出局論再起亦同早前「特金會」峰迴路轉有關。上月底,特朗普單方面宣稱取消會面後,對來訪的文在寅提及,金正恩前往大連同習近平會面後,態度明顯轉差;他更稱習近平為「世界級的撲克玩家」,暗示北京不樂見特金會召開。按照這樣的邏輯,「特金會」隨後恢復便是將中國逐出牌桌的「重大外交勝利」。類似觀點在輿論場上並非少數:法廣中文網將會面成事形容為「中國有點邊緣化」,《紐約時報》亦認為特朗普上月底再次喊出擬課500億美元商品關稅威脅,緣於在朝鮮問題上已不受中國掣肘。

《和平協定》法理難排除中國

韓國媒體報道文在寅將赴新加坡後不久,內地《環球時報》便刊發《沒有中國,半島終戰宣言無效》為題的評論文章。文章認為,鑑於中國是當年停戰協定締約方之一,「如果沒有中國參與,美朝或者美朝韓三方簽署的終戰宣言,無法從技術層面取代《朝鮮停戰協定》。」評論更提及:「為了讓不可一世的美軍將領坐到談判桌,中國人民志願軍為此付出了極其巨大的犧牲。如果沒有中國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決不會有今天的停戰協定。」撇去文章的民族主義情緒不談,該文卻也點出:如今醞釀中的和平宣言可被視為《板門店宣言》的延續,起象徵而非法律作用,更不是取代《停戰協定》的和平協定。既然金正恩和文在寅會談後可發布宣言,「特金會」後循例發布也屬正常。作為朝鮮半島直接當事國的韓國,想在此時「蹭個熱度」也不為過,將此拉到「中國出局」難免杯弓蛇影。

特朗普抵達新加坡,準備與金正恩會面。(路透社)

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的締約三方分別為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事關韓戰最終結束的和平宣言,若缺少中國的簽署,誰敢說不會為未來埋下隱患?反倒是韓國由於時任總統李承晚的反對,韓國國軍代表未在協定上簽字。

同南北韓問題相似的,還有因冷戰而生的東西德問題。1990年12月,蘇聯已走入風燭殘年,民主德國更獨留空殼。但當年簽署的《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依然有東西德兩國及美英法蘇四國簽字。只因作為取代《波茨坦條約》的新國際條約,必須獲當時所有締約國認可。如今,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的影響力遠多過當年的蘇聯,將中國排除出《和平協定》的想法實在天真。更何況,如果沒有中國簽署,終戰宣言無法與半島停戰協定完全對接,在法律上不夠嚴謹,也多一份不確定性。

除了法理探討,中國在現實層面的影響力也決定其不可能缺席韓戰遺留問題的最終解決。畢竟,自協定簽訂以來,南北韓雙方已將協定「撕毀了不知道多少次」。單在21世紀,朝鮮便以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宣布不受停戰協定約束;又在2013年撕毀協定,宣布全面備戰。而美國不同時期領導人亦將武力解決朝核問題放在準備,更生出了經典的「Fire and Fury」。然而,半島尚能維持鋼絲上的和平,不令戰火降臨,中國縱然並未如日本般顯得「過於積極」,其在軍事、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力,也令其態度不可被忽視。

金正恩與特朗普會面見,跟習近平兩度會面,盡見對華重視。(路透社)

中國在半島局勢不動如山

朝鮮半島近半個世紀中,不同時期都有人提出「中國出局論」。1960年代,金日成清洗國內延安派,要求毛澤東撤回志願軍時,便有人認為中國在朝角色已被莫斯科取代;1990年代中韓建交後,中朝關係一度冰凍,朝韓關係反在金大中陽光政策下回暖,有學者認為中國已在半島無立足之地;最近的3月,朝美峰會的消息傳出,中國便「又出局」了。

在西方觀察家眼中,中國像是朝鮮的宗主國,如果朝鮮同他國關係良好,便意味中國「宗主國」的地位削弱,進而得出「中國出局」的結論。這樣的想法也影響了西方世界對中朝關係的判斷:一直以來,美國政府都要求中國「不縱容朝鮮」;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後,更多次施壓中國對朝採強硬態度,言談中都將中國視為朝鮮的「宗主國」。

然而,自志願軍離開後,朝鮮便奉行獨立外交路線。冷戰時在中蘇間維持平衡,冷戰後亦不倒向中國。而中國亦以國家利益為依歸,改革開放後的不同階段都不希望半島生戰生亂,打斷經濟高速增長的進程。一年前朝鮮抱緊核武器不放,換來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嚴厲制裁;而當金正恩決心發展經濟,做出棄核決定,自然同韓美有了共識;而作為鄰邦的中國,也樂見半島趨勢走上新的軌迹,於是便有了習金兩人相見歡的一幕。其中,並沒有誰主導誰,誰背離誰的爾虞我詐;只是朝鮮改變政策後,各國利益統一的水到渠成。

金正恩回心轉念,離不開其執政理念變化的內因,國際社會施壓同協調並進的外因亦不可或缺。《香港01》今年3月已提出觀點:平壤態度的轉折縱然基於其本身完成「核武大業」後的道路調整,然而其今年起如此「急切」地向國際社會拋出橄欖枝,也與中國在過去一年間配合聯合國決議,對朝鮮落實超強程度的制裁有莫大關係。另一方面,中國主張的「雙暫停」方案亦日趨轉化為現實。為半島穩定作出諸多努力後,北京不可能因自己「無法出現在新加坡」便去拖「特金會」的後腿,這麼做同三歲小孩無異。

目前而言,朝鮮半島關係正向好的方面邁進,中國無疑將擔當重要角色。(路透社)

地緣影響力難減

最明白「中國出局論」荒謬的應該是特朗普。朝鮮未棄核前,他便多次致電習近平,要求中國加強施壓,許諾更嚴格制裁;而在半島無核化初顯曙光的當下,特朗普更表示:美國不會大額援助朝鮮,那應該由韓國和中國去做。無論是政治帳,還是經濟帳,都算在中國頭上。出局了,杯盤狼藉,誰來埋單?

事實上,中國在政治同經濟兩方面的影響力令中國不能出局,也不想出局。過去一年,無論是在聯合國支持更嚴苛的制裁案,或是金正恩在同文在寅與特朗普見面前,先行訪華,都體現了中國強大的政治影響力。隨着核問題解決進入白熱化,天平轉向經濟一側,特朗普政府多次提及一旦朝鮮棄核,將幫助其走向富裕,卻未見具體承諾與方案。反倒是沉寂許久的中朝經濟合作,近來發展迅速。上月,朝鮮派出所有道、市一把手組成的代表團赴中國巡迴考察,學習中國改革開放建設經驗。而早前金正恩訪問大連,據報亦同習近平商討經濟發展和東北開放事宜。如今,朝鮮境內已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系,更以人民幣為主要結算貨幣,正尋求更多進出口往來及投資。作為朝鮮最大貿易夥伴,佔其貿易總額九成的中國很難不搶佔先機。

西方諺語「屋子裏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形容一件事雖然明顯,卻被集體視而不見。用它來形容某些人對中國在朝鮮事務上角色的認識,再合適不過。對中國來說,這樣的誤判或許只是笑談;但視而不見的人卻可能喪失半島變局中的機會,或許與以往的「中國崩潰論」類似,到醒覺時已來不及了。

上文原刊於第11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11日)。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