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大選選出新氣象 誓要擺脫代理人身份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伊拉克大選點票接近完成,根據已點算的大部分選票,在當地富影響力的什葉派教士薩德爾(Moqtada al-Sadr)領導的政治聯盟領先,預料會在來屆國會得到最多議席。
薩德爾的意外成功,很可能打破了過往數年伊朗及美國共同支持伊拉克總理的習慣,令本已非常混亂的伊拉克,踏進一個未知領域。

雖然大選正式結果仍未公布,但按已點的9成選票,結果仍是出人意表。外界選前預料現任總理阿巴迪(Haider al-Abadi)領導的「勝利聯盟」會在選舉中稍稍領前。但他們非但沒有領前,得票率還跌到第三,更在全國18省中只贏得北部尼尼微省(Ninawa Province)。阿巴迪帶領伊拉克戰勝ISIS,顯然不是伊拉克人最關注的議題。

相反,主打反貪的薩德爾率領的政治聯盟政治策略就非常成功。它在地區上動用新面孔,向選民展示了自己為國家帶來新氣象的目標,最終獲得超過130萬將選票,贏得今次選舉。相反其他政治聯盟,大多只用上被民眾視為腐敗的舊人應戰,令薩德爾今次勝選,亦大有可能改變伊拉克未來的局勢。

支持什葉派教士薩德爾率領政治聯盟的支持者,5月14日走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街頭,慶祝它在當地得票報捷。(路透社)

由伊朗及美國支撐的伊拉克

儘管與共產黨結盟的薩德爾能否領導政府,仍有待選後的組閣談判,但其勝選在某程度上動搖了伊拉克過往數年的政治狀況。薩德爾領導的聯盟,由始到終都是持伊拉克民族主義作為核心思想,他們抗拒外來勢力干預伊拉克內政,包括伊朗及美國。

但過往數年由阿巴迪和前總理馬利基(Nouri al-Maliki)領導的伊拉克,其實都有伊朗和美國在背後共同支持,才能穩住政權。於2010年大選,現執政聯盟伊拉克國家聯盟(National Iraqi Alliance)比馬利基領導的「法治國家聯盟」(State of Law Coalition)多出兩席,贏得大選。但在選後領導伊拉克的卻是什葉派的馬利基,原因之一就是他能得到伊朗及美國信任。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成功動員阿拉伯國家逼迫伊拉克國家聯盟領袖阿拉維(Ayad Allawi)讓路予馬利基。據指美國的動機是在什葉派為大多數的伊拉克,建立一個穩定的民主政府,供同為什葉派的伊朗人作「示範單位。」馬利基在此背景下,2014年大選後連任,只是在同年讓路予黨內競爭對手阿巴迪,但同是什葉派的阿巴迪並沒有改變美伊共同支持政府的局勢。

薩德爾領導的聯盟獲勝,或會為伊拉克的內政外交帶來新氣象。(路透社)

薩德爾的「獨立」路線

薩德爾雖然自己並沒有參選,不能當下任總理,但作為幕後操盤人,他在選後亦表明那些聯盟為組閣談判的對象。當中包括「全國智慧運動」(al-Hikma)、「全國聯盟」(al-Wataniya)及庫爾德政黨「變革運動」(Gorran)、「新世代」(New Generation),隻字不提得票率分別排第二及第四的「法塔赫聯盟」(Fatah Coalition)及「法治國家聯盟」。

「法塔赫聯盟」及「法治國家聯盟」都是親伊朗的政治聯盟,薩德爾暫時不提他們,顯然是有意避免過於受伊朗控制,讓外界以為他們只是德黑蘭的傀儡。薩德爾在選前更多次猛烈批評,伊朗在伊拉克及敘利亞攪局,甚至公開呼籲過要伊朗支持的敘利亞總統巴沙爾(Bashar al-Assad)下台。為應對薩德爾的言論,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於2月曾警告他「不會讓自由派及共產主義者在伊拉克執政」。

對於美國,薩德爾同樣不會過於貼近。他在開票期間,就趁美國正式啟用耶路撒冷大使館,炮轟特朗普政府此決定為「又一個殖民主義式的恥辱」及形容大使館為「邪惡建築」。而薩德爾過往更是一名激進的反美人士,曾領導民兵組織抗美。

在美伊以外,薩德爾去年更曾嘗試找沙特阿拉伯協助。去年7月,薩德爾就罕有出訪沙特,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會面。他成功協助阿巴迪促成開放兩國關閉近27年的邊境。但同樣地,他也不會太親沙特,因為薩德爾在2016年則曾譴責沙特處決知名什葉派教士尼米爾(Nimr al-Nimr),在中東3大勢力,他似乎正嘗試取得一個平衡。

伊拉克未來會否再陷戰亂,其實很看重伊拉克外交能否維持一個平衡。(路透社)

現實環境容許伊拉克「獨立」嗎?

在以上的外交動作中,可證明薩德爾對伊拉克外交有自己的見解,但國內現實未必能讓他為所欲為。

協助伊拉克政府打敗ISIS的什葉派民兵組織「人民動員」(Popular Mobilisation Unit)雖然名義上屬伊拉克政府,但兵力達10萬之眾的它,自主度甚高,它更與伊朗過從甚密。他們希望在重建伊拉克事宜上有話語權,建立一個較親伊朗的伊拉克。一但薩德爾與伊朗失和,「人民動員」的存在,或會令伊拉克重陷戰亂,摧毀人民對重建經濟的願望。

而今次大選投票率甚低,超過一半合資格選民沒有投票,與2005年薩達姆政府倒台後的超過八成投票率相去甚遠。低下的投票率,讓薩德爾未必有足夠認受性及政治空間推行新政,甚至遭政敵挑戰。

總括而言,伊拉克今次大選為此近十多年深陷戰火所困的國家,帶來了新氣象。在選前,教派不再是大選結果的決定性因素,或許建立了民主的基礎;而選後,伊拉克在外交上似乎也不會再走被伊朗及美國控制的舊路,走上自強的道路。如薩德爾支持的聯盟能成功走馬上任,伊拉克將會成為多個區域強權勢力平衡的中間點,對伊拉克未來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