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大盜?「中國製造2025」搶飯碗? 中美到底在鬧甚麼
美國4月3日公布500億關稅清單後,炸彈藥引已經點起,直朝火藥蔓延。這場中美貿易戰的根源,亦即白宮一直指控中國侵犯知識產權及責怪「中國製造2025」計劃,到底是甚麼?
這場貿易戰鬧了超過一個月,已開徵的關稅例如太陽能電板、鐵鋁產品等,部份人視之為前哨戰,真正主菜是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周二(4月3日)宣布的,計劃對1300項中國產品徵收額外25%關稅。
白宮的說法是,貿易代表署完成「301調查」後指控中國侵犯美國知識產權,造成每年2250億至6000億美元損失,美國於是挑部份中國產品收取關稅,總值500億美元,彌補在知識產權上的損失。
那麼問題就是,中國有否和如何侵犯美國知識產權?
根據301調查報告,美國指出多個有問題的地方,包括:
-美國企業要進中國做生意的話,必須與中國組成合資企業
-在合資過程中,中國企業會強制美國企業交出專利技術
-部份美國知識產權遭中國人非法盜取,例如偷取專利文件等
公布要開徵關稅之後,美國政府在3月26日亦向世界貿易組織補交文件,指控中國的《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等不合理,包括:
-合作過程中若出現侵權,獲引入技術的一方豁免責任
-合作過程中若有技術新發展,成果屬於獲引入技術的一方
-合作期後,獲引入技術的一方仍可使用對方帶來的專利技術
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
對於美國的指控,中國認為是「毫無事實根據」,並解釋政策是在保護知識產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海軍則指出,難以證實技術轉移是「強制」,這亦非一種官方政策;即使有發生,只是中國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商討合作過程中的共識。
另一方面,侵犯知識產權會帶來幾多經濟損失,亦不容易計算得出。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高級副主席劉易斯(James Andrew Lewis)去年撰文指出,要計算美國的經濟損失,不單是說某個專利技術給中國獲得,而是對方在得到這個技術後生產產品,並與原本的美國企業成為市場競爭者。
在有中國競爭的情況下,美國企業所蒙受的損失,才算得上真正的損失。
技術之外 宏觀產業更重要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劉易斯的文章題為「更宏觀地看中國的知識產權盜竊」,他指出,問題不只是中國獲得專利技術,而是整個產業政策。
劉易斯指出,當中國開放市場之時,外國企業見商機無限,紛紛湧到神州大地做生意,但廿年過後,中國掌握這些行業技術,例如自家生產飛機,就配合補助產業等政策,在市場上完勝外國企業。
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的科技專家西格爾(Adam Segal)說得更清楚,比起知識產權,更大的問題在於「中國製造2025」。
美國專家:假以時日中國可獨大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提出的政策綱領,概念源自德國的「工業4.0」,目標是令到中國製造不只在低端生產,連在高科技、電子產品等都能成為製造業大國。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給自足,中國負責生產線最少七成部份,盡量不向外國企業購買部件。
西格爾指出,中國目前的高科技未成熟,要以開放市場的方式給引外資進入,並在過程中引入他們的專利技術。但假以時日,中國有能力自行生產後就可以不再跟他們玩這套,改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生產所有產品,甚至不向日本買晶片、向德國買半導體等。事實上,不只美國在擔心「中國製造2025」,連歐洲議會也討論中國此計劃有否違反世貿標準。
有別於國際貿易上互相買入部件的合作方式,西格爾相信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後,更可透過官方政策特別優待國內企業,擊敗外國公司。
特朗普政府大概就是在這兩重的考慮之下,決定對華採取強硬態度,繞過世界貿易組織直接向中國課懲罰關稅。
中國政府在4月4日的回應集中針對美國擅自行動,違反世貿原則,並打算將問題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