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日本對華貸款的歷史|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1979年是中日經濟、政治和外交發展關鍵的一年,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訪華時明確提出要大力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隨後日本正式向中國提供以日元貸款為主要內容的政府開發貸款援助。歷時28年,2007年12月,伴隨中日《2007年日元貸款協議》的簽訂,日本政府正式表明將於2008年起全面停止對華日元貸款項目。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人員認為,日元貸款對我國改革開放作用巨大,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然而,當前國內明顯低估了日元貸款的作用,需要重新加以釐清與認識。

縱觀整個過程,日本採取分批次的方式對華提供貸款,從最初的規模大幅上漲到2000年頂峰後驟然減少。總體而言,日元貸款具有以下五個特點:金額高,增幅大,利率低,還款期限長,配合度高。具體如下。

首先,前三批日元貸款,規模大幅上漲。第一批日元貸款(1979-1983年):總計金額3309億日元,貸款年利率3%,還款期30年(含10年寬限期);第二批日元貸款(1984-1989年):1984年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訪華時宣佈貸款額度為4700億日元,貸款年利率3%-5%,還款期30年(含10年寬限期);第三批日元貸款(1990-1995年):1988年時任首相竹下登訪華時宣佈貸款額度為8100億日元,貸款年利率2.5%,還款期30年(含10年寬限期)。

2024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首都利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與日本首相石破茂舉行會面。(X@SpokespersonCHN)

其次,第四批日元貸款及之後,規模到頂後驟然減少。第四批貸款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由1996-1998年度的5800億日元和1999-2000年度的3900億日元兩個階段組成,合計約達到9700億日元。貸款年利率0.75%-2.3%,還款期30年(含10年寬限期)直至2000年,日元貸款達到峰值2142.99億日元,據計算第四批日元貸款總額約為第一批的三倍。然而,從2001年後貸款金額呈大幅度減少,到2007年度達到最低,僅為463.02億日元,相比2000年度減幅約為78.4%。

最後,其他相關的日元貸款,屬於具體行業的貸款。日本政府分別在1988年和1994年還向中國提供了兩次「黑字還流」日元貸款,金額分別為1000億日元和400億日元,主要用於對外出口的紡織、機電、輕工業製作以及原材料等行業,該項貸款所帶動的行業發展對我國擴大出口與創造外匯起到了促進作用。2000年10月日本還向我國提供了還款期限長達40年(寬限期為10年)、利率僅為0.95%的特別日元貸款,總額為172.02億日元。

這些日元貸款對我國改革開放的作用巨大,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打開我國引進外資發展經濟的大門。1979年6月,「中外合資經濟企業法(草案)」通過。我國正式放棄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拒絕外資發展經濟的態度,實現了鼓勵外資的政策轉變。1978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1979年,中日簽訂了第一份貸款協議。這筆貸款協議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接受的最早、最大的一筆外國政府貸款。

中日韓峰會:韓國總統尹錫悅、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中國總理李強2024年5月27日在韓國首爾青瓦台出席三邊峰會。(Reuters)

日本是最早向我國提供政府貸款的國家,由此打開了我國引進外資發展經濟之門。為了對華提供貸款,日本政府首先提出並說服了其他西方國家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經濟援助委員會確定我國為「發展中國家」並列入發達國家提供的對象國名單。這對於中國以後從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爭取資金合作和發展援助,加快我國經濟建設與國際經濟體系的接軌有很大幫助作用。

日本也是向我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數額最多的國家,貸款累計協議額佔外國政府對華貸款總額的60%以上,在所有24個對華提供政府貸款的國家和地區性金融機構中金額最大。我國是日本對外援助中僅次於印尼、越南的第三大受援國。2006年日本駐華使館公使井出敬二說,「用美元計算的話,日本對華援助額為1441億美元,超過德國396億美元、法國134億美元、英國66億美元對華援助的總和。」

第二,促進了我國的基建與經濟發展規劃。日元貸款為我國提供了長期投資所需要的寶貴資金,降低我國建設的融資成本,「多年度決定方式」下的貸款配合了我國經濟建設的五年計劃,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在資源、能源、交通、通訊等領域的基建。根據《日本對華經濟合作》的數據顯示,日元貸款在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1985年的1.54%上升到1992年的10.41%。在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一批規模大、周期長、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佔用資金多的基礎建設項目。這些項目遍佈我國各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截至1995年末,建設項目主要有:北京至秦皇島鐵路擴建工程,秦皇島港擴建工程,連雲港擴建工程,青島港擴建工程,天生橋水電項目,大同-秦皇島鐵路建設項目,北京地鐵建設項目,北京市供水改善工程,城市燃氣改善工程,出口基地建設項目,海南島發展項目,9省市電話網絡擴展工程,北京首都機場發展工程,西安-安康鐵路建設項目以及多項城市鐵路、燃氣、供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其中,以1991至1995年的天生橋第一水電站建設項目為例,我國共利用日元貸款43.67億日元,共建設了1200兆瓦的大壩式水力發電站,延長了984公里的輸電線路,配合了我國第八個「五年計劃」和西氣東輸的具體工程。此外,自2001年日本制定了具有轉折意義的「對華經濟協力計劃」起,日元貸款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性戰略規劃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受援地區在教育、醫療、環境等方面的發展,如黑龍江黑河至北安公路建設,甘肅省地方道路開發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造林計劃等。

2000年,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餘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中國西部地區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圖源:VCG)

第三,推動中日經貿關係進入快速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後,中日經貿關係從單純的進出口貿易發展成為包含雙邊貿易、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政策的演變及影響研究直接投資和政府間資金合作的全面經貿合作。在這十年中,以日本對華這一政府間資金合作為契機,中日雙邊貿易額從1981年的100億美元左右增加到1991年的202.82億美元,增幅超過100%。在這段時期,兩國貿易在總體上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此外,兩國直接投資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引發了日本民間對華投資的第一次高潮。數據顯示,1979-1985年,投資金額12.3億美元;1986-1990年,總計投資12.9億美元。這些投資高潮雖然以對我國經濟特區的投資為特徵,規模較之於後來的投資規模要小得多,但這對於開啟中日間民間直接投資、發展中日經貿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之後,由於受到政治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中日貿易出現了幾次波折。1990年,中日貿易額顯著下降;1994-1996年增速較前幾年顯著放緩以及1998年出現負增長。不過,總體而言,中日貿易總額一直趨向於上升,從1990年129.27億美元上升到1999年661.67億美元。進入21世紀,中日經貿關係的發展迅速,呈現出彼此間「相互依賴,日益加深、雙贏結構日趨明顯、日本對華依賴程度逐漸大於我國對日依賴程度等特點。」這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與此同時,日本企業對華投資不斷增加,2002年,日本對華投資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協議金額53億美元,實際投入41.9億美元。截至2002年底,日本對華投資協議金額累計已達495.3億美元,實際投入363.4億美元。

綜上,歷時28年的日本貸款對我國改革開放作用巨大,打開我國引進外資發展經濟的大門,促進了我國的基建與經濟發展規劃,推動中日經貿關係進入快速發展期。因此,正確認識這些貸款援助,有助於更好地把握中日關係,促進中日關係。

最終分析結論:

歷時28年的日元貸款具有金額高、增幅大、利率低、還款期限長、配合度高等特點,對我國改革開放作用巨大,打開我國引進外資發展經濟的大門,促進了我國的基建與經濟發展規劃,推動中日經貿關係進入快速發展期。因此,日元貸款歷史及作用需要重新認識與釐清。

本文原載於2024年11月19日的安邦智庫每日金融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