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國家在非洲等地「洗綠」行動或對中國構成風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2023年11月,在COP28峰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於迪拜開幕前不久,相關外媒報道稱,迪拜王室成員Ahmed al-Maktoum名下的企業-藍碳(Blue Carbon)已經簽署相關協議,購入包括利比里亞、贊比亞和坦桑尼亞以及津巴布韋等國的大量土地森林資源,總面積相當於英國國土面積。

藍碳集團表示,其準備在這⽚⼟地上啟動碳抵銷項⽬。所謂「碳抵銷」包括森林保護和其他環境規劃,這些規劃相當於⼀定數量的碳信用值,這些信用值可以出售給世界各地的高能耗、高污染企業以抵銷其碳排放量。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交易之後,海灣國家的財團並未停止擴張的步伐。藍碳公司將其土地收購對象國進一步拓展至尼日利亞、多米尼加以及肯尼亞等地,其名下的土地、森林資源版圖還在進一步擴張中。

對於所謂的「碳抵銷」機制,既有的分析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漂綠」的做法。該機制允許污染製造者⽤誤導性的碳排放量核算法來隱藏其為⼤⾦融參與者提供有利可圖的新資產類別。非洲諸國之所以願意簽署這一協議,則有着自身的苦衷。數據庫Debt Serve Watch顯示,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全球南⽅(尤其是非洲地區)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債務危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個國家不得不將一半左右的預算收入用於償還外債。⾯對前所未有的財政壓⼒,許多國際貸款⼈和發展組織現在⼤⼒推動通過碳抵銷項目來實現⼟地商品化,迫使非洲諸國以此來嘗試擺脱財政壓力,而非洲諸國則不得不就範。

2023年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正在杜拜舉行,環保人士在場外抗議,要求淘汰化石燃料。(Reuters)

2022年在開羅COP27峰會上啟動的非洲碳市場倡議(ACMI)聯盟已成為這一新發展話語中的重要聲音。ACMI彙集了非洲領導人、碳信用公司(包括Verra)、西方捐助者(美國國際開發署、洛克菲勒基金和貝佐斯地球基金)以及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等多邊組織。除了在籌集資金和鼓勵政策變革方面做出實際努力外,將碳市場作為非洲重債窮國和氣候問題的雙贏解決方案,ACMI在此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

近兩年,海灣國家成為了ACMI機制的主顧,阿聯酋和沙特通過這一機制大量購買土地森林資源以儲備和銷售碳信用值。沙特自願碳市場公司(成立於2022年,是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和沙特證券交易所(Tadawul)的合資企業),僅在2022年和2023年就銷售了價值超過350萬噸的碳信用額。這些碳信用額不僅出售給海灣國家自身的石化企業,還進入西方資本市場進行流轉。海灣國家企業還在資本和技術方面持續加深與歐美企業的合作,開始嘗試建立永久性碳排放交易所,進一步提升自身在碳排放產業內的話語權和掌控力。

對此,既有的分析指出,海灣和歐美資本大舉介入非洲碳排放市場,會產生諸如危及土著居民生存等不良後果。但是,相關的深入分析指出,這一機制的消極後果十分廣泛。

2024年10月18日,阿塞拜疆巴庫,一名工人沿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舉辦地附近的柵欄行走。(Reuters)

首先,以土地森林資源為依託的「碳抵銷」項目,其長期效果難以衡量。藍碳集團在非洲土地上的大部分利益都由所謂的「森林砍伐迴避」項目組成。在這些項目的計劃裏,土地被隔絕並受到保護,免受森林砍伐。隨後,碳抵銷認證機構(如美國的Verra公司)可以評估這些項目的減碳量(以二氧化碳噸數為單位)。一旦通過評估,剩餘的碳信用額就可以出售給其他污染製造商,這些製造商可以利用買來的碳信用值來抵銷自己的排放,從而實現他們既定的氣候目標。

表面來看,資金用於森林保護的名頭使這個項目很具有吸引力。但是,購買碳信用額的買家獲得了即時的污染權利,而這些碳排放量需要數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時間才能從大氣中被重新吸收。森林火災的頻發和政治局勢的變化(考慮到近年來非洲日益動盪的政治局勢)都意味着特定森林和土地的長時段存續很成問題。一旦特定的土地森林資源不復存在或是被嚴重損害,收回所謂的碳信用證早已無濟於事。

其次,所謂認證機構的估算值,其永遠都只是一個估算值,這給數據操弄和資本盈利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通過誇大與特定項目相關的預估減排量,可以出售比實際擔保的更多的碳信用額。這種投機操作是碳信用市場頻繁發生醜聞和腐敗的原因之一。根據《紐約客》以前的報道,在歐洲揭露了一起大規模的碳欺詐案後,「丹麥政府承認,該國80%的碳交易公司都是騙局」。這些核算方法問題幾乎是碳抵銷項目所固有的,很難避免。

因此,當下交易的大多數碳信用額甚至可以被認為都是「虛擬」的,難以帶來任何真實的碳排放量的減少。突尼斯分析家Fadhel Kaboub則將碳信用額描述為「污染許可證」。2023年初的一份調查報告發現,Verra公司認證的雨林碳信用額中90%以上可能是虛假的,完全無法體現出實際的碳減排量。歐盟委員會進行的另一項研究報告稱,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下建立的碳抵銷項目中,有85%未能減少排放。與此同時,最近一項關於六個國家的碳抵銷項目的學術研究發現,大多數項目並沒有減少森林砍伐,而對於那些確實減少了森林砍伐的項目,其減少的砍伐量也低於最初聲稱的目標。因此,該報告的結論稱,出售給這些項目的碳信用額被用來「抵銷比其對減緩氣候壓力確有實效的排放量多出三倍的碳排放。」

再次,這些所謂的「碳減排」項目或會對中國後續在非洲的利益拓展產生不利影響。出於確保資源供給和疏散國內過剩產能以及佈局全球等多方面因素,中國在非洲的利益版圖會呈現出繼續擴大的態勢。過去,中國在非洲的經濟-貿易合作項目多以大規模基建為主,在進入「小而美」的新階段之後,在諸如新能源設備鋪設等方面,大規模基建工程依然有着繼續推進的可能性,而中資企業出海非洲的持續也會有着一系列的廠房建設需求,這些都涉及到土地森林資源的徵收和佔用。海灣資本和美歐資本協力之下,以環保名義在非洲的「圈地」運動,對於中資企業的後續拓展活動而言,可能會構成額外的阻礙,施加更多的環境保護和資金壓力。

2024年9月5日上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前來參加峰會的國家領袖合照。(Reuters)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對於海灣資本在非洲的「圈地」戰略,已經有部分中國企業加入了進去。藍碳公司與贊比亞政府簽訂的購入400萬公頃土地的協議中,中國某木材企業是藍碳的重要合作伙伴。由於海灣資本非洲「洗綠」議題的敏感性,加上中國自身在非洲事務話語權建構方面的相對弱勢,此類項目一旦產生相關的負面影響,中國企業有可能會淪為「背鍋俠」,承受過大的壓力和過多的打擊。

最終分析結論:

由於嚴重的債務壓力,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不得不將大片土地森林出售給與歐美資本聯合行動的海灣資本以構築所謂的「碳抵銷」項目。但是,此類項目的積極效應恐多有誇大,而對於中國在非利益而言則可能會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對此,應有充分的認知。

本文原載於2024年11月18日的安邦智庫每日金融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