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即時|勝選關鍵:特朗普為什麼拿下「拱心石」賓州?
繼北卡羅來納(North Carolina)、佐治亞(Georgia)後,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簡稱「賓州」)已在香港時間14點左右完成九成的選票點算,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以51%對47%的4個百分點領先賀錦麗(Kamala Harris,又譯哈里斯)。《霍士新聞》隨即表示,特朗普已在作為搖擺州之一的賓州勝出,取得267張選舉人票,逼近勝選;不久之後,霍士再宣布特朗普贏得另一關鍵搖擺州威斯康星州(有10張選舉人票),成功入主白宮。
從美國歷史來看,賓外法尼亞州具有特殊意義:不僅美國獨立宣言是在該州最大城市費城舉行的大陸會議上通過,賓州的地理位置也剛好就在13個殖民地中間,這種雙重的象徵意義,讓賓州擁有「拱心石」(keystone)之稱。而從這次大選的發展來看,賓州也是特朗普勝選倒數的重要關鍵。
特朗普這次之所以贏下「拱心石」,原因不僅在賓州的選民結構和地區經濟背景,更與特朗普團隊在競選策略、政策議題選擇、對民主黨對手的評估、對選民情緒的把控密切相關。
特朗普為什麼拿下「拱心石」
觀察選民結構,賓州的選民既有來自東部城市(費城、匹茲堡等)的自由派和進步選民,也有中部和西部等較為保守的藍領階層和農村居民;在種族結構上,賓州的非西班牙裔白人選民約佔75%,非裔佔12%,拉丁裔和亞裔約佔4%。這種多樣性使得賓州成為具有分裂性的搖擺州之一。
以2016年與2020年兩次大選為例。2016年特朗普曾在賓州險勝希拉里(Hillary Clinton),這一勝利奠定了共和黨在賓州的選舉基礎;但四年後的2020年大選,特朗普就在賓州敗給拜登(Joe Biden),足見民主黨在賓州也不是毫無根基。因此特朗普這一次的勝選關鍵,還是在於成功把握選民需求,尤其是「鐵銹帶」藍領階層所關切的就業和工人權益問題。
首先當然就是「藍領經濟復興」。賓州的經濟結構依賴製造業、採礦業和能源產業,尤其是鋼鐵、煤炭、天然氣等領域。特朗普的「藍領經濟復興」政策承諾保護本地就業、削減產業規制、推進能源獨立等措施,引發了鐵銹帶工人的共鳴。
當然,這一策略也得益於特朗普對拜登和民主黨「綠色新政」的批評。特朗普不斷強調,過度關注環境議題可能導致製造業工作流失,讓本就脆弱的藍領就業更不穩定。而賓州的藍領選民大多數對未來的就業機會和工資水準心懷焦慮,因此會對被特朗普的經濟復興承諾吸引。
再來是強調能源獨立與對化石燃料的保護。賓州是美國主要的天然氣生產州之一,頁岩氣資源豐富,因此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強烈支持能源獨立、反對綠能,向賓州選民傳遞自己維護和擴大化石燃料產業的決心,贏得了大量能源行業從業者和相關社區的支持。相較之下,賀錦麗與民主黨在綠色能源轉型上的積極態度則讓許多選民擔憂,認為這可能會直接衝擊本地經濟。
接著是打擊非法移民。特朗普在2024年的競選中再次重申「打擊非法移民」的承諾,在賓州更是聚焦對於本土就業和社會治安的保護。在特朗普的敘事中,非法移民可能導致低技能崗位的過度競爭,進而壓低工資,這一觀點與賓州藍領工人的擔憂不謀而合;此外,特朗普也在打擊非法移民的議題上借助社會治安的討論,吸引了部分對治安問題感到不安的選民。
再來是聚焦工人權益與安全。特朗普承諾保護工人權益,提出將進一步削減工人階層的稅負,並針對小企業進行減稅,讓這些企業更有能力為工人提供福利和保障。這些承諾在賓州頗受歡迎,尤其是對收入不穩定或依賴製造業的家庭來說,稅收減免就意味著實質的經濟利益。
接着是對大規模基建和製造業支持的關注。關懷藍領之餘,特朗普也在賓州宣傳大規模基建計劃,表示將在美國各地推動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升級。這一計劃包括對於道路、橋樑等關鍵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這對依賴基礎設施的賓州經濟當然有所加成。此外,特朗普也重申「美國製造」政策,主張通過削減對外依賴來增加本地製造業就業機會,這一政策再次打動了賓州的藍領選民。
最後則是文化與價值觀的認同。特朗普在文化議題上的保守立場也鞏固了賓州部分選民的支持,尤其是傳統家庭價值觀、宗教自由、第二修正案(持槍權利)等議題,其實與賓州部分選民的價值觀高度契合,也為特朗普贏得眾多保守派和農村選民的支持。
賀錦麗與民主黨持續挨打
基本上在這種背景下,民主黨與賀錦麗可謂一路挨打。
首先是被貼上標籤的環保政策。特朗普團隊直接將賀錦麗的環保政策貼上「損害經濟」的標籤,指稱這些政策將直接損害賓州的製造業和能源產業,賀錦麗更因此被稱作「經濟殺手」。這一策略有效利用了選民對經濟衰退的擔憂,讓許多賓州選民在經濟議題上質疑賀錦麗與民主黨,進而傾向支持特朗普。
接着是移民政策與治安議題的影響。特朗普對賀錦麗的移民政策提出強烈質疑,特朗普團隊更將移民問題與治安、就業壓力相結合,激發了賓州選民對於移民問題的強烈反感。在這種氛圍下,賀錦麗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就被許多選民視作帶來不穩的隱患,降低了支持。
再來是賀錦麗確實忽視藍領階層的真實需求。在競選過程中,賀錦麗始終側重環境、教育、醫療等議題,卻對藍領階層的工作安全、未來前景等需求關注不足,而特朗普團隊成功將這一點轉化為民主黨「忽視工人階層」的形象,進一步拉近藍領階層選民與特朗普之間的距離。
接着是文化認同與社會保守主義對賀錦麗的扣分。賓州大部分農村和小鎮居民還是對保守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有著高度忠誠,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和對傳統家庭觀念的支持,對前述選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相較之下,賀錦麗在文化議題上的「進步」態度則會引發天然的反感。
不過歸根結柢,賀錦麗還是輸在賓州選民對於經濟和就業狀況的擔憂。尤其隨着通脹與生活成本上升、製造業外遷帶來的不確定性加劇,賓州選民們對現狀充滿不安。特朗普通過將經濟問題歸因於「全球化」和「過度監管」,為選民提供了清晰的歸因方式,又承諾在經濟和就業方面帶來積極變革,迎合了選民對改善經濟的期待,而這份期待又能輻射到各種場域;相比之下,賀錦麗就缺乏宏觀敘事與說服選民的經濟願景。
整體來說,特朗普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拿下賓州,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賓州選民結構的分裂性為特朗普提供了機會,來聚焦藍領階層的經濟利益、保守的文化價值、以及移民與治安問題,加以鞏固選民支持;再來,特朗普也通過批評賀錦麗的環保政策為經濟威脅,成功塑造了自己的「經濟保護者」形象。這種結構與策略上的雙重優勢,在經濟壓力日益加劇的賓州,無疑具有深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