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給以色列30日加沙「最後通牒」 拜登部署大選後政策轉向?
10月15日,以色列媒體首先曝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13日送予以色列防長加蘭特(Yoav Gallant)和戰略事務部長德爾默(Ron Dermer)的信件內容,信中列出多項具體行動,給以色列30天時間改善加沙人道狀況,表明如果以色列不能「由此刻開始、在30日內」達到美國的要求,美方可能會按照相關法規扣起對於以色列的武器供應。
同一天,拜登(Joe Biden)幾天前表示將會供應以色列的薩德反導系統(THAAD)已經送到以色列,準備安置在以色列南部沙漠地區的空軍基地,同時還有大約100名美國軍人會駐紮在以色列負責薩德系統的操作。分析認為,以薩德支援以色列、甚至破天荒派美軍進駐以色列,是為了準備以色列報復伊朗本月初導彈攻擊之後可能會遇到的「反報復」。
來到總統任期最後三個月倒數,到底拜登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
要求具體 前所未見
不少西方媒體將布林肯和奧斯汀交送以色列的信件形容為「最後通牒」。此通牒要求以色列保證每日至少要有350架次貨車進入加沙,保持現有4個通關口岸開通,並開啟第5個通關口岸;擠滿加沙南海岸所謂「人道地區」馬瓦西(Al-Mawasi)的170萬人可以在冬天來臨之前搬回內陸;容許約旦軍隊進入加沙,以重新恢復每日至少50到100架的商用貨車從約旦來到加沙;保證以色列政府不會強制迫遷估計大約40萬的北加沙人口;保證人道組織可以從北部通關口岸或從南加沙進入北加沙。
加沙人道問題「最後通牒」信件全文照片:
信件特別提到專責服務巴勒斯坦難民及其後代的「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對以色列國會可能通過法律禁止以色列政府人員同UNRWA協作表示「深切憂慮」,表明美方認為以方限制UNRWA的工作將會對加沙人道狀況造成毀滅性衝擊,「可能在相關美國法律和政策之下帶來後果」,要求以色列政府保證此立法不會通過國會,並為以方對於UNRWA人員與哈馬斯有關的指控向UNRWA提供更多證據。
同時,美方表明他們同以色列一直以來有關平民受害事件的接觸都未能達到必需的成果,要求以色列同美國建立一條新的溝通渠道,並在10月底前進行首場會晤。
信中點明拜登2024年2月簽署的《20號國家安全備忘錄》(NSM-20)以及《對外援助法》第620款。兩項法規都給予美國政府以違反人權或阻礙人道援助等理由去停止軍援的權力。布林肯和奧斯汀警告以色列,「如果(以方)未能表現出對實施和維持這些措施的持續承諾,可能會對NSM-20和相關美國法律下的美國政策產生影響」--言下之意,即是可能會扣起美國軍援。
再一次「出口術」?
過去一年以來,拜登已警告過以色列無數次,好言相勸、設置紅線都試過,但以色列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當局幾乎從來沒有理會拜登,而拜登也幾乎從來沒有以實際行動來施壓以色列。地面入侵加沙如是,拖延人質和停火談判如是,進軍拉法(Rafah)如是,入侵黎巴嫩亦如是……
這一份「最後通牒」會不會又是拜登「出口術」施壓以色列的公關工作,到最終也不會有實際行動支持?
跟以往的警告不同,這一份「最後通牒」有極其具體的要求和時限,而且這個時限更設在美國大選投票日後一周的11月13日,大大減少了選舉考量對於拜登行動能力的局限。
以色列周邊的中東戰局,如今已經成為了美國大選的一大變數。拜登早前更曾公開指出,他「不知道」不斷在中東攪局的內塔尼亞胡是不是「正在試圖干預美國選舉」。外界普遍相信,相較於民主黨政府,內塔尼亞胡更希望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者將不會像拜登般要維持「價值觀外交」的門面而不斷以外交手段施壓以色列。
不過,在賀錦麗(Kamala Harris)與特朗普依然是在「難分高下」的形勢之中,內塔尼亞胡似乎也不敢全面押注特朗普,日前據報已向拜登承諾不會襲擊伊朗核設施和石油設施來報復--若然如此,中東戰局暫時並不會猛烈升級。
有分析認為,拜登在以色列部署薩德的交換條件,就是要內塔尼亞胡作出上述承諾--至少到11月5日美國大選日前為止。
搖擺州的拉票宣傳
但無論如何,內塔尼亞胡10月以來地面入侵黎巴嫩的行動,似乎已經打擊了賀錦麗的勝算。在阿拉伯人口比例全國最高(2.1%)的關鍵搖擺州密歇根(Michigan),賀錦麗9月的民調幾乎全勝特朗普。但踏入10月,特朗普卻從後趕上,在270toWin收集的最近8個民調當中,特朗普在其中4個都領先賀錦麗,在另外1個則同賀錦麗打成平手。
回顧2020年,拜登在密歇根州得票比特朗普多15萬,而該州阿拉伯裔人口約21萬,且還有百多萬傾向同情巴勒斯坦人的黑人人口,只要有一部份巴勒斯坦同情者拒絕投票,甚至投給特朗普,賀錦麗都有落敗之危。
在拜登「最後通牒」流出的同時,賀錦麗正在密歇根大城底特律(Detroit)努力爭取近年流向特朗普的黑人男性選票。拜登此時向以色列發信,無疑有為賀錦麗助選的考慮在內。
外交政策的交棒準備
除了選舉政治的因素之外,拜登政府也是要通過信中設於大選之後的限期來提醒內塔尼亞胡,無論11月5日大選誰勝誰負,掌握白宮權力到來年1月20日的還是拜登。
沒有競選情勢的擔憂、沒有政治前途的考量,在政權交接過渡期之中的拜登將會得到比以往都要自由的行動空間。大選後的兩個多月,將會成為拜登為自己製造政治遺產的最後機會。
雖然不少分析認為拜登對於支持以色列有不能扭轉的執着,但拜登50多年政治生涯從來也是變色龍,在不同政策上都作過180度的轉變,我們不能低估過去一年在背後爆粗大罵內塔尼亞胡的拜登對前者打出最後一擊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這一份「最後通牒」很可能是要向內塔尼亞胡示意賀錦麗的以色列政策轉向。
雖然加州檢察官出身的賀錦麗被普遍認為沒有充分的外交經驗,其副總統任內的外交工作也是儀式性為主,從來沒有同參與外交50年的拜登有過任何公開的分歧,可是從賀錦麗的國家安全顧問戈登(Philip Gordon)的立場來看,如果由她接棒,其以色列政策可能會出現轉變。
賀錦麗14日發布推文,點出北加沙兩周沒有糧食進入的情況:
戈登在2019年賀錦麗參加民主黨總統初選時已經非正式地擔當了她的外交政策顧問角色。其後,賀錦麗退選後獲得拜登重用為副手,戈登也就變成了賀錦麗的國安顧問(按:先副後正)。由於賀錦麗外交經驗有限,在克林頓時代已經主理白宮國安委員會歐洲事務、奧巴馬任內又曾先後在國務院和白宮主持歐亞和中東事務的戈登,就成為了她最信賴的外交事務智囊。美國媒體普遍相信,如果賀錦麗11月勝選,戈登將會成為她的國家安全顧問。
戈登歷年來都撰寫過多本與外交政策專書。在其2007年的《打贏對的戰爭:美國和全球安全的道路》(Winning the Right War: The Path to Security for America and the World,暫譯),戈登批評美國在9-11襲擊之後過於依賴軍事手段的回應,造成中東的廣泛反美情緒;他又指出美國政府當時把反恐工作簡單當成一場戰爭是錯誤的戰略。
而在其2020年的《敗在長線:中東政權更替的虛假承諾》(Losing the Long Game: The False Promise of Regime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暫譯),戈登則全面批評美國從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再到利比亞、敘利亞多個國家嘗試改善當地政權的政策及其失敗。
反觀今天的內塔尼亞胡政府,以色列正正就是把所謂的「反恐」(按:指的是伊朗伊斯蘭政權領導的一系列區內武裝組織,包括真主黨、哈馬斯等等)簡單當成是一場戰爭,用武力在加沙、黎巴嫩清掃哈馬斯和真主黨、用武力去打擊也門胡塞組織等其他親伊武裝、用武力去威嚇伊朗不要全力介入、在各地刺殺敵方組織領袖等等。而內塔尼亞胡近來接連直接用英語向伊朗和黎巴嫩人民發表講話,很明顯也是在試圖策動政權更替。
將戈登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批評對象換作以色列,我們大概就能知道他的想法如何。
根據《華盛頓郵報》引述消息人士的報道,戈登從一開始就質疑以色列要在加沙消滅哈馬斯的做法,擔心消滅哈馬斯的唯一辦法就是毀滅加沙,造成嚴重人道災難;同時,曾與內塔尼亞胡交手的他也認為美國不會對內塔尼亞胡的決策發揮影響力;而且,在10月7日哈馬斯襲擊爆發之初,當拜登的外交、國安智囊都在討論如何遊說以色列不要全面進軍加沙之際,戈登已經在想戰後安排、美國如何推動兩國方案之類的問題。
《華郵》的報道指,跟拜登不同,賀錦麗和戈登對於為以色列軍援設定條件持開放態度--雖然早前戈登曾公開否認賀錦麗支持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的傳言。
分析普遍認為,在外交政策上,賀錦麗跟拜登之間的最大潛在分歧就在於以色列。這份「最後通牒」改變了拜登不為對以軍援附加條件的堅持,似乎就是為交棒賀錦麗所作的準備--其設於美國大選之後一周的限期就突顯出這一點。
不過,如果賀錦麗最終敗選,這份「最後通牒」很大可能又會變成一紙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