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綠色能源外還可能有什麼優先事項?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導讀
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即將於9月4日至6日在北京舉行。8月30日,《非洲報告》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即將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可能有什麼優先事項》(China’s agenda at FOCAC: Climate, connectivity, and coalitions)的文章。作者簡要闡述了其對「中國如何看待中非關係」、「為什麼非洲對中國如此重要」、「中非關係的現狀如何」、「中國的優先事項是什麼」等問題的看法,並指出,雖然有些人可能認為中國與非洲的交往主要是出於對非洲自然資源的渴望,但實際上,中非關係是多方面的。現予編譯,供讀者參考辨析,不代表本公眾號和編譯者立場。

非洲在聯合國擁有54張選票,年輕人口眾多,中非合作能增強中國致力於建設的全球發展中國家共同體的敘事,這些都凸顯了中國對非洲持續承諾的原因。

隨着中國面臨越來越大的全球壓力,尤其是來自美國及其盟友的壓力,中非關係變得更加重要。即將在北京舉行的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是一個決定性時刻,此次會議將規劃這一重要夥伴關係未來的發展軌跡。

《中非合作2035年願景》意義重大,因為該規劃將中非合作與中國政府的《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直接聯繫起來。《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設定了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前一系列階段發展目標。

《中非合作2035年願景》意義重大,因為該規劃將中非合作與中國政府的《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直接聯繫起來。(Getty)

《中非合作2035年願景》的具體目標是:至2035年,中國新增對非投資600億美元,中非年貿易額達到3000億美元。這些雄心壯志與中國建立大規模新的貿易和物流路線、擴大與全球南方各地區的聯繫不謀而合。

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可以關注中國對增加對非貿易的新承諾,重點是農業領域,以及幫助非洲生產商熟悉中國監管和市場的更多措施。氣候變化也應是此次會議的核心問題之一。2021年,中國承諾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2023年10月「一帶一路」論壇上,中國宣佈將加大對綠色能源投資,這讓人看到了綠色能源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核心地位。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綠色能源合作將是一個重點。

總起來講,中國在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上的三個優先事項是什麼?

01 綠色能源

非洲與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曾以2010年代的巨額資金支持為主導,傾向於支持由中國國有企業承擔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

這產生了兩個連鎖反應:首先,這一階段的「一帶一路」倡議所特有的電力項目往往側重於傳統的火力發電站,部分由中國國有企業的專業技術主導。其次,這些專案也給受援國帶來債務負擔。

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是圍繞「小即是美」理念完善「一帶一路」倡議的第一次峰會。在2023年10月「一帶一路」論壇上,「小而美」的提法尤為突出,預計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承諾也將如此。

「小」指的是預算較少、還款期較短的項目。「美」則是指專案兼具發展效益和環境、社會影響。向「小而美」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帶一路」債務影響的回應,包括受援國的債務困擾和中國國內的債務挑戰。

肯亞加里薩(Garissa)50兆瓦太陽能發電場,該電站由中國江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與肯亞農村能源管理局(REA)共同設計建造,是非洲最大的光伏發電設施之一。(REA)

中國國內也意識到可再生能源電力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得益於大量投資,中國的光伏產業目前佔全球供應量的80%。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是歐洲的十倍,目前佔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貿易逆差總額的7%。

與中國傳統交易夥伴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正使這一領域面臨壓力,歐洲和美國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其他技術的貿易限制措施日益增多。

將綠色能源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領域,表明中國內部意識到歐盟和美國的增長能力有限,而全球南方的增長潛力幾乎是無限的。

非洲缺乏可靠、可持續的電力供應是許多挑戰的核心所在,它阻礙了教育計畫的實施,使婦女和青年陷入無以為生的惡性循環,並對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計畫造成致命阻礙。

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優勢,這使其能夠改變非洲大陸城市和農村電氣化的遊戲規則。這不僅意味着要以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場的形式建設可持續發電能力,同時,中國企業在智慧電網和電力存儲技術領域也處於領先地位,這將帶來更廣泛的影響。

然而,這將取決於中國綠色能源行業與國有融資機構之間的更緊密合作。後者傳統上更傾向於專注於傳統電力的國有企業,而不是運營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私營企業。綠色能源必須從根本上納入非洲發展和工業化計畫,而這需要非洲決策者克服長期存在的知識赤字。非洲決策者往往更熟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對採礦業感興趣,但對更新的技術保持警惕。

02 全球連通性

自2013年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倡議一直致力於促進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互聯互通。雖然這仍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目標,但該倡議已擴展到許多其他形式的互聯互通,包括通過貿易和監管對接,以及利用培訓和人員交流在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儘管中非合作論壇早於「一帶一路」倡議本身,但它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參與的一個重要平台,並影響着中國與更廣泛的全球南方國家的互動。

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是圍繞「小即是美」理念完善「一帶一路」倡議的第一次峰會。(Getty)

1. 資訊通信技術與科技

資料網路的提供已成為中國促進互聯互通更廣泛雄心的核心。從海底電纜到手機銷售,華為等中國企業在技術堆疊(the tech stack)的各個層面都提供了強大、低成本的網路解決方案。

但同時,這也使華為成為西方立法者關注的焦點,他們擔心中國的監控和中國實體對全球北方公用事業網路可能的控制。由此產生的政治壓力促使中國企業在全球南方尋找市場,因為那裏有大量的年輕人口,對廉價資料網路的需求也很旺盛。

此外,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將資料和電力供應結合起來,增加了對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地區受援國政府的吸引力。

2. 替代方法

中國資訊與通信技術(ICT)行業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密切接觸是更大範圍驅動力的一部分:在世界其他地區為中國企業和系統開闢空間。例如,中國正在推廣使用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而不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定位系統(GPS)。

類似地,對替代規則和合作平台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提出的「太空絲綢之路」,這也是中國與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在衛星技術方面合作的基礎,同時也推動了全球規則的重塑,以反映中國在眾多領域的技術標準。這些可能會是今年中非合作論壇的一個特點。

資訊與通訊技術(ICT)監管就是這種影響力擴張的重要例證。與美國宣導的由大公司和全球監督機構主導的普遍開放的互聯網不同,中國正在宣導互聯網主權的理念。

3. 封閉系統?

這強調本地資料存儲和國家政府的強有力監督作用,而這也引起一些對政府干預壓制本地異見人士的擔憂。一些非洲國家的政府已經表示支援這種方式。

中國圍繞這些問題開展的活動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即讓全球體系更適合中國的行為主體和監管。非洲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為許多這樣的系統正在從頭開始建設,這為中國企業和監管機構提供了增加影響力的獨特機會。

03 政治聯盟

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正值中國面臨來自以美國為中心的聯盟(包括歐盟、澳洲以及日本和韓國等重要的東亞經濟體)越來越多的反對之際。

作為回應,與全球南方國家建立聯繫,正成為中國的一項重要反擊戰略。全球南方國家既是一系列新興市場,也是一個新興的全球政治共同體。中國在組建和擴大金磚國家集團(原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中國與全球南方各地區加強合作並建立相應機構和平台的眾多例子之一。

中國將自己定位為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不可分割的一員,這是這一對外聯絡活動的基礎。(Getty)

1. 南南合作宣導者

中國將自己定位為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不可分割的一員,這是這一對外聯絡活動的基礎。雖然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因其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日益受到西方政策制定者的攻擊,但中國的部分地區仍然面臨着與全球南方其他地區相同的系統性欠發達問題。

圍繞巴以戰爭以及改革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治理機構的必要性等問題,中國在政治上與一個聲勢浩大的全球南方聯盟保持一致,從而鞏固其作為新興全球南方超級大國的地位。

2. 實現現代化的新途徑

中國在定位於發展中國家的同時,也在強調自己的特色。換句話說,中國正在宣傳其獨特的、極其迅速且基礎廣泛的發展成就,以此作為西方現代化模式之外的另一種現代化模式。

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很可能將為宣傳中國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提供一個顯著空間,以此作為避免那種植根於殖民剝削的西方現代化的另一種現代化形式。而這又促使中國建立更符合自身優先事項、更少以西方權力為中心的另一種全球治理結構。非洲在全球南方中具有相當的分量,在聯合國擁有54張選票,這使其成為中國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合作夥伴。

3. 特朗普效應

由於中國在美國大選中所受到的關注,2024年中國面臨的國際壓力尤為巨大。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推行了積極的反華立法,對中國崛起的敵意是民主黨和共和黨能達成共識的少數問題之一。因此,「中國威脅」的論調和表演性的反華聲明可能會在論壇峰會期間更為突出,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

然而,全球對特朗普可能再次擔任總統的擔憂與日俱增,尤其是在非洲,因為他在第一任期內採取了疏遠非洲的政策,這很可能會強化非洲大陸與中國之間的聯繫。

儘管拜登政府努力通過擴張性的新基礎設施計畫來重塑美非關係,但情況依然沒有改觀。雖然洛比托走廊等基礎設施計畫為美國贏得了好感,但許多非洲決策者仍會將重點放在鞏固與中國的關係上,以此對沖美國的不可預測性。

本文獲非洲研究小组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