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局勢:中東戰火或日內點燃 應該逃避不能避免的戰爭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根據新聞網站Axios的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8月4日向G7國家外長表明,美國相信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最早將會在24至48個小時內向以色列作出報復性攻擊,針對後者上周接連在貝魯特(Beirut)和德黑蘭(Tehran)刺殺真主黨最高級軍事指揮官舒庫爾(Fuad Shukr)和哈馬斯政治局主席哈尼亞(Ismail Haniyeh)的越軌行為。

相較於4月13日伊朗以超過300枚/架導彈和無人機首次從本土攻擊以色列的情況不同,Axios的報道指,布林肯稱美國並不清楚這次的潛在報復襲擊會以什麼形式進行。

報復無可避免

此前,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Sayyed Hassan Nasrallah)已表明「戰鬥在所有前線開啟」,暗示這一次報復不會由伊朗單獨進行,10月7日之後一直同以色列在邊境地帶有限度交火的真主黨、最近曾成功以無人機對特拉維夫(Tel Aviv)發動死亡襲擊的也門胡塞武裝組織(Houthis),甚至是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親伊朗武裝,以及哈馬斯,都有可能一同發動攻擊。

來自伊朗的大規模報復已是無可避免。

7月31日,布林肯正在訪問新加坡。(Reuters)

約旦8月4日罕有地派出外長到伊朗遊說,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曼的外長也同過伊朗外長通電,美國亦促使歐洲國家遊說伊朗緩和局勢,以免破壞剛剛上任的溫和改革派總統佩澤希齊揚(Masoud Pezeshkian)同西方修好關係的期望。

然而,哈尼亞在德黑蘭伊朗革命衛隊(IRGC)保護之下被殺,他不只是伊朗的客人,而且死前不足一天才剛見過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並出席佩澤希齊揚的國會宣誓就職儀式,以色列選擇在這個地點和時間來殺死哈尼亞,比其4月1日空襲伊朗駐大馬士革大使館建築物的嚴重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讓伊朗安全部門威信盡失。對於伊朗當局而言,發動比4月13日更嚴厲的報復性攻擊是不得不為之舉。

各方避免升級、聯手演戲

對了防備戰爭風險,多國航空公司已經取消了來往以色列或貝魯特的航班。美國、英國、約旦、瑞典、法國等不同國家都呼籲民眾離開黎巴嫩(按:如今正值暑假旅遊旺季,黎巴嫩外國遊客和黎裔回鄉者甚多)。

以色列指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2024年7月27日晚向以佔領的戈蘭高地發射數十枚火箭彈,導致當地城鎮邁季代勒舍姆斯(Majdal Shams)一個名為Druze的村莊12人死亡、30多人受傷。圖為來自緊急應變部門的職員在現場調查。(Reuters)

美國則希望能將4月13日的劇本重演一次,在區內準備好全天候的防禦措施,待伊朗及其區內支持力量向以色列發動遠程攻擊之後,盡力將所有導彈或無人機打下,避免以色列受到損傷而不得不進一步升級反報復。

在4月13日的伊朗攻擊中,超過99%的伊朗導彈和無人機都被成功攔截,整場攻擊只造成以色列一名兒童受傷,因而伊朗有了一場大規模攻擊表演作下台階,以色列也不必大型反擊,最終只對核設施所在的伊斯法罕(Isfahan)的一台防空雷達發動精準打擊,以示警告。

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庫里拉(Michael Kurilla)8月5日已趕到以色列做最後準備,以、美防展8月4日也進行了溝通。美國向中東地區和地中海地區派出多艘有攔截彈道導彈能力的戰艦,提高陸基防空準備,並部署多一隊F-22。回顧4月,雖然當時只有約旦承認有攔截伊朗導彈,但可以預期,在目前要面對的潛在攻勢中,美國區內的其他盟友,以至英、法等國也會聯手以不同形式阻擋伊朗攻擊。

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表明,戰爭的升級將取決於以色列的「反應」。此言,其實已經暗示出真主黨和伊朗必需報復卻不想讓衝突升級成戰爭的意願。換言之,這場潛在的報復反擊只要做得夠宏大,又不對以色列造成其不得不升級回應的損傷的話,中東大戰就能避免。

2024年8月4日,約旦副首相兼外交與僑務大臣薩法迪(Ayman Safadi)與伊朗代理外交部長卡尼(Ali Bagheri Kani)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會面。(Reuters)

從這個角度來看,布林肯對於伊朗報復將會在24至48小時內發生的預測,某程度上就是告訴伊朗美國大概已經準備好,而伊朗也是要等待美國準備好了才聯結區內盟友發動大型攻擊。雙方的目標就是大家好好的演一場戲。

從來沒有汲取教訓的以色列

問題是,就算這一場戲再次成功演出,中東再次避過大戰,只要以色列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不改變其不斷挑釁、只懂得以暴易暴的既有做法,可能再過兩三個月,另一次出於以色列的越軌攻擊又再會引發新的中東大戰危機。

以色列過去數十年只以武力對付區內敵人的手段,早已被證失敗。以色列曾以電腦蠕蟲攻擊伊朗核設備,刺殺伊朗核科學家,並暗中對伊朗核目標暗中發動物理攻擊,但今天的伊朗離製造出核武器只有「一兩周時間」的距離(按:此為布林肯的說法),以色列並沒有成功阻止伊朗的核(武)計劃。

圖為2024年8月2日,黎巴嫩貝魯得民眾舉行反以色列集會,悼念在伊朗德黑蘭遇刺身亡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Ismail Haniyeh)。(REUTERS/Emilie Madi)

對於巴勒斯坦人的反抗,刺殺其反抗組織領袖人物是以色列的慣常做法。從1970年代刺殺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PFLP)包括哈達德(Wadie Haddad)在內的恐怖活動領袖,到80年代殺死當時還是主張消滅以色列的巴解第二號人物瓦齊爾(Khalil al-Wazir,有「聖戰之父」的稱號),到2000年代殺死哈馬斯創辦人亞辛(Ahmed Yassin),到2010年代殺死前任加沙哈馬斯軍隊領袖賈巴里(Ahmed Jabari),最後到本年7月13日殺死賈巴里的繼任者戴夫(Mohammed Deif,加沙哈馬斯第二號人物),以及7月31日殺死哈尼亞。

這麼多年來,巴勒斯坦反抗運動持續不絕,最多只是換換招牌,從來沒有平息過。可以預見,雖然今天哈馬斯在加沙遭受重創,但未來也只會以哈馬斯或其他名號捲土重來。

可是,以色列社會不斷右傾,對區內敵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態度愈來愈強硬,包括內塔尼亞胡在內的很多以色列人似乎從來沒有在過去的歷史中汲取到教訓。

哈馬斯領袖哈尼亞(Ismail Haniyeh)在德黑蘭遇刺前一天,才跟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會面(Ayatollah Ali Khamenei)。(Reuters)

即使今天所有人都在努力試圖阻止伊朗、黎巴嫩、以色列之間爆發大戰,但是,可能一場讓以色列難以承受其代價的戰爭才是能夠讓以色列受到教訓而改過的出路。

戰爭,永遠應該被阻止,但有時候,一場戰爭也可能是避免更長久、傷害更大的戰爭的唯一手段。

目前,對於伊朗和真主黨的潛在報復,內塔尼亞胡已經表明會強硬回應。

經過哈尼亞遇刺揭破伊朗內部明顯已被以色列滲透之後,伊朗的最大敵人其實是人民內部矛盾(按:由於伊朗政府以反以色列領袖自居,出於其他原因不滿政府的部份伊朗人就有了同情以色列的傾向,甚至把以伊友好追溯到公元前居魯士大帝將猶太人從巴比倫釋放回以色列的歷史事件之上),而非以色列。目前,伊朗當局已經為了逮捕了幾十人作調查,當中還包括高級情報人員。

8月1日,納斯魯拉在真主黨最高級軍事指揮官舒庫爾(Fuad Shukr)的喪禮上發表講話。(Reuters)

在黎巴嫩一方,8月4日也剛好是2020年貝魯特大爆炸的四周年,不少人依然認為事件同真主黨偷運軍火在港口倉庫儲藏炸藥化學品有關。真主黨過去幾年雖然壓下了國內的追責調查,但也不敢再因其同以色列的衝突而要黎巴嫩人民付出更大代價(按: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2006年就曾因為越境擄走以軍引爆造成過千人死亡的34日戰爭而道歉),因此真主黨也不希望同以色列發生戰爭。

而過去半年來不斷施壓以色列達成加沙停火協議的美國拜登當局,當然也會盡力阻止局勢升級。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伊朗和真主黨等力量對以色列的潛在報復固然有擦槍走火的危險,但爆發大戰的機會依然較低。從當下來看,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無止境地不惜代價去逃避一場似乎不能避免的戰爭,真的是一件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