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法承受東北亞成為核武庫|專家有話說
1945年8月9日,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在一個無規則的世界中釋放原子彈太危險了」。儘管戰後國際秩序逐步建立,冷戰和以韓戰為代表的局部熱戰依然給東北亞地區帶來深重苦難。
本文獲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授權轉載 作者:香港大學政治學教授、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李成,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弛
隨着冷戰結束,40多年的和平穩定使得東北亞一躍成為全球化中最受益的地區之一。但近一段時間以來,這裏的安全局勢再次面臨挑戰。
歷史在三個地方押韻了:第一,地緣競爭使得軍事集團重現;第二,隨着全球化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衰落,區域協調機制失靈;第三,核擴散風險與日俱增。
具體而言,華盛頓和一些東北亞國家的冷戰思維回歸、兩極化和集團競爭,極大地提到了本地的衝突風險。
近來,美日韓和俄朝兩大陣營內部頻繁的高層互動使得軍備競賽升級。歷史性的美日韓「戴維營峰會」和俄朝領導人互訪分別把各自的軍事同盟關係和手段提升到了全新階段。雙方都指責對方在構建「亞洲小北約」或「中俄朝軸心」。
人們開始擔憂冷戰時期「南三角」(美日韓)和「北三角」(中蘇朝)對峙的情形「昨日重現」。
這種擔憂的合理性在於相信,通過構建軍事集團來應對風險,最終只會加劇不穩定,並放大朝鮮半島、中國南海、東海和台海戰爭的複合風險。
「六方會談」為代表的和平機制已完全崩潰,阻礙其重建的信任赤字卻持續擴大。地緣競爭讓中美難以協調,本地區其他國家也幾乎沒有足夠意願來重啟談判。中方認為「朝鮮半島問題的癥結是美朝互信缺失」;美方則認為對朝制裁失效以及核威脅急劇增加,是中俄「袒護」朝鮮的結果。
相似地,中日韓領導人(年度)會議制度建立16年來,受地緣、領土爭端和新冠疫情影響,只召開了9屆。
結果就是,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這個「無規則」的地區擴散。歷史經驗來看,朝鮮在美國大選年試射頻率增加幾乎不可避免。但不同的是,今年特朗普再度當選的可能性已然加劇緊張。特朗普確實促成過美朝首腦會晤,儘管最後「無疾而終」,儘管下一輪「金特會」並未出現在共和黨2024年競選綱領中。
質疑者們並不相信特朗普能把與金正恩的個人關係轉化成好的交易。這種情況下,韓國強硬派的尹錫悅政府正準備通過增加軍費開支,甚至考慮引入戰術核武器來應對美國軍援減少的可能。日本防衛預算也再創新高,甚至最近,日本海上保安廳和台灣「海巡署」舉行了1972年以來的首次聯合演習。
拜登政府的脫鈎政策也給區域安全帶來挑戰。中日韓三邊經貿的高度互補性和相互依賴在泛安全化和兩極化背景下被武器化使用。
特朗普政府所啟動的關稅戰和出口管制措施等無助於解決全球化的內生性問題。但這些政策卻被拜登政府延續和放大,導致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碎片化。
不論是民主黨堅持的「小院高牆」還是特朗普再次當選後可能施加的新關稅,最終的結果都會讓東北亞從全球化中最受益的地區,轉為去全球化中最受損的地區。
東北亞是下一個火藥桶。但好在我們能看見三道曙光:第一,區域合作將有助於減輕不確定性。2024年5月在首爾舉行的第九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標誌着區域合作重啟。「中日韓+X」模式通過在氣候、健康等領域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將為全球治理和再全球化作出貢獻。當然,目前三方合作仍聚焦低敏感度領域,疫情所造成的交流溝通障礙也需時間化解;
第二,「全球南方」尤其是絕大多數東盟國家面對地緣競爭都保持了中立,取而代之的是推動以RCEP為代表的「發展導向」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這將進一步促進全球三大供應鏈中心在亞洲形成。
第三,從2022年「峇里島共識」到三藩市峰會,中美兩國都表現出不想讓雙邊關係螺旋下降的意願。防止東北亞危機爆發能成為兩國利益的新交匯點。畢竟,當原子彈遇上人工智能,不管是火中取栗還是以鄰為壑都不是辦法,由此引發的全球性危機誰都無法承擔。
東北亞自1953年韓戰停火以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本地區找到維護持久和平和經濟合作的路線圖將為動盪的世界再一次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