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保守黨「未選先輸」 工黨「選完未贏」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7月4日,一共650席的英國國會下議院選舉進行投票。保守黨從一開始就沒有任勝選的希望,看點只在保守黨是「大敗」還是「慘敗」,議席會否跌至穿雙位數字。到了正式投票之後,儘管官方結果尚未確定,但向來準確的票站民調顯示,保守黨議席跌至131席,是其1834年創黨以來的最差成績,而工黨則獲超過400席,與1997年的歷史性回朝相約。

到了競選的最後一天,被視為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政治盟友的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斯特賴德(Mel Stride),就早已表明他預期會看到工黨取得英國前所未見的「壓倒性多數」。

辛偉誠在最後幾天確實非常努力拉票,他7月2日早上4時就開始競選活動,參觀一座機械人跑來跑去的倉庫。這種日程,其實是用以配合保守黨對於工黨黨魁施紀賢(Keir Starmer)的「最後宣傳攻勢」:他們指責施紀賢只會是「part-time首相」,因為他的妻子是猶太裔,每個周五晚上要回家吃安息日晚餐--這種工作時間將會危及英國國家安全……

自殺任務

很明顯,5月22日以來的整個競選過程當中,本來民調已經落後20個百分點的保守黨,幾乎是在一個自殺任務之上。辛偉誠自己也連連犯錯:他提早離開可能是最後一次有老兵參與的諾曼第登陸80周年紀念、其假裝自己自幼貧窮的理由竟然是沒有訂閱Sky TV等等--以收入中位數60%的相對貧窮線為準,英國有近三成兒童活在貧窮家庭之中。

7月2日,辛偉誠在競選活動期間為記者買麥當勞。(Reuters)

保守黨到最後幾周也捲入了「賭博門」醜聞之中,一眾很可能事先知道大選日期的高層竟然紛紛下注,謀取一千幾百英鎊的小便宜。

然而,此等大選日期的賭局頗為「偏門」,下注者甚少,很容易就被人發現。多名保守黨候選人被賭博委員會調查之後,辛偉誠初時卻對他們不離不棄,經過公眾施壓良久之後才取締掉他們的保守黨支持,但另一位同樣有下注的首相安全人員卻迅郊被警方逮捕。這種「大細超」讓人想起了最終導致前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下台的「派對門」(按:英女王遵守抗疫隔離規定獨身送別逝世丈夫菲臘親王,首相府卻派對連連)。

更荒謬的是,到投票日前兩天,2022年有份帶頭把約翰遜拉下台的辛偉誠,在民粹右翼英國改革黨(Reform UK)的法拉奇(Nigel Farage)從保守黨之右搶票之際,竟然請來連國會議員也不再是的一芥草民約翰遜來站台……人們猜測,這次保守黨慘敗之後,約翰遜還有機會看準時機圖謀東山再起。

英國改革黨黨魁法拉奇正在英格蘭東岸選區克拉克頓(Clacton)參選,目前勝算甚高。(Reuters)

在競選之初,選舉模型預估保守黨議席可能跌至100,而工黨則有超過400、接近500席,遠超1997年貝理雅(Tony Blair)的勝選規模。當時人們還是半信半疑。但至到選前最後階段,選舉模型預估的結果與競選之初差別不大,而投票後的票站民調結束亦是如此。這讓人們不得不信。

根據《衛報》報道,如今許辛偉誠自己也擔心自己的議席保不住。從模型推演來看,其他保守黨大員,包括財政大臣侯俊偉(Jeremy Hunt)、國防大臣夏博思(Grant Shapps)、下議院領袖莫佩琳(Penny Mordaunt)等,都將會失去議席。其中,莫佩林更是保守黨未來領袖的中間派代表人物。

14年的災難

撇開選舉政治不談,從保守黨執政14年的災難執政來看,保守黨也值得慘敗收場。相較於卡梅倫(David Cameron)上台的2010年,人均收入幾乎從來沒有上升過,生產力提升微乎其微,在職貧窮人口升了超過10個百分點;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緊縮政策,導致英國公共服務質素大降,公營醫療服務NHS的等候人數升至750萬,是14年前的超過3倍,地方政府預算實質減少近三成,警察人數一度大減,職業訓練教育投入下降,食物銀行使用率升了5倍,建屋不足,無家者人數上升120%……

英國首相辛偉誠在兩年前曾有份將約翰遜趕下台,如今在選舉前最後一刻邀請對方為自己站台,可見辛偉誠面對迫在眉睫的困境。(REUTERS)

然而,人口老化、英國脫歐、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的經濟衝擊,卻完全抵銷了緊縮政策的目標,英國政府負債從14年前的GDP 70%水平升至本年預計將達至的90%,而稅收佔GDP比例也升至70年未見的高位。英國脫歐更導致企業投資率遠低於脫歐前的軌跡,使英國生產力低落的經濟致命傷更為嚴重。

當然,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依然是保守黨留給英國的最大創傷。有保守黨前高官就將14年的保守黨管治歸結為兩個時期,一是2010至2016年,二是2016年之後。此前,即使卡梅倫大部份時間也要同自民黨聯合執政,但政府相對穩定,無論政策方向對錯,尋求善治還是大方向。

但脫歐公投之後,保守黨政府捲入脫歐方向內鬥之中,明顯不認真的政客如約翰遜、卓慧思(Liz Truss)竟能執政,經歷4個首相,內閣官員換來換去。雖然有疫情、俄烏戰爭的非戰之罪,但英國脫歐無疑使英國政經情況雪上加霜,保守黨管治也陷入空轉。

從近因到遠因,保守黨這次選舉的「未選先敗」是咎由自取的。

工黨接過爛攤子

相較之下,工黨看起來似乎是「未選先贏」。但其實不然。

工黨繼承的「爛攤子」比起2010年保守黨上台時的情況更為嚴重。國債佔GDP比例高企、高息環境造成舉債成本高企,再加上稅收佔GDP比例的高位,大大限制了工黨進行改革的政府資源。

施紀賢作為「候任首相」,也不敢給予民眾太高的預期。他的承諾是:「人們需要希望,但這必須是符合現實的希望」。

工黨如今堅持不會向工作人口再加稅,入息稅、國民保險、增值稅也不會增加。如今強調經濟增長而非經濟分配的工黨也保證不會增加企業稅。由於工黨一方面想改善勞工待遇、教育、醫療、住屋,另一方面又想維持政府財政穩健(即五年後政府負債佔GDP比例開始下降),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2024年7月3日,在英國大選舉行前夕,工黨黨魁黨魁施紀賢(Keir Starmer)密集出席競選活動。圖為在雷迪奇(Redditch)的集會。(Reuters)

除了現時工黨政綱向私立學校徵稅之類的少量額外收入之外,他們很可能要用維持入息稅、國民保險門檻的方式來「暗中加稅」,又或者增加資產增值稅(CGT)。除非英國GDP有超乎預期的增長,否則工黨很難在改善公共服務、住屋之餘,又同時填補英國政府財政空洞。

不少分析認為,英國經濟增長的一大困局,在於城市規劃的限制,大城市周邊的所謂綠色地帶(green belt)被禁止開發,造成生產力高的城市同時面對住屋成本極高的問題,阻礙經濟發展。要如何打破這個「不要在我家後院建設」(NIMBYism)的困難,也許是工黨上台之後要面對的最大考驗。

在這次大選之中,贏得史上未見的國會多數,其實也可能是工黨施政的「塞翁得馬」--在國會有絕大多數的政黨很容易會產生出黨內派系分裂的問題。畢竟,部份黨員可以一邊扮演反建制的角色,另一邊又不會真的影響到立法通過。如今,工黨在加沙戰爭的問題上、在黨內左右翼的意識形態對立問題上,都有嚴重分歧。大選在即,分歧自然被壓下,但勝選之後,內鬥可能重燃。

可以說,工黨即使在這次選舉中贏得驚人的400多席,在英國此刻難局下的實際執政才是真正的考驗。在施紀賢政府向國人展示出工黨有能力應付這個考驗、重拾人民對政府的信心之前,工黨也不能算是真的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