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原告敗訴:全球最高「蘋果稅」在中國,合理嗎?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中國,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率持續攀升,龐大的用戶群體不僅促進了移動網路的快速發展,也為蘋果App Store創造了巨大的盈利空間。然而在這繁華的背後,卻隱藏着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蘋果稅」。

所謂「蘋果稅」,即蘋果公司針對在App Store內發生的數字商品和服務交易所收取的15%-30%佣金,但從本質上看,它仍屬於一種商業契約的約定條款,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稅收。這一做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蘋果公司的穩定收益,可另一方面也引發了眾多開發者和消費者的不滿與質疑。

尤其是目前,中國「蘋果稅」30%的抽成比例為全球最高檔位,與之相比,歐盟、日韓等國家的費率均低於中國的收費標準。據第三方數據統計機構Sensor tower分析,中國「蘋果稅」在2023年貢獻超過了400億元,如果未來五年該佣金率保持不變,中國市場將累計「繳稅」超過2800億元。

就在近日,中國首例由消費者針對「蘋果稅」發起的反壟斷訴訟一審迎來正式宣判。2021年1月,因不滿蘋果對「應用內購買」收取的30%的佣金,蘋果手機消費者金某於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對蘋果公司及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提起訴訟,聲稱蘋果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對消費者和開發者造成了不公平的影響。

蘋果CEO Tim Cook訪問中國,3月22日與商務部長王文濤會面。(商務部網站)

雖然一審原告敗訴,但判決結果也有一定突破:一是相關市場界定,二是市場支配地位認定。

界定相關市場範圍是首要前提。在此前的執法和司法實踐中,各司法轄區的界定存在較大差別。比如,Epic Games敗訴蘋果的案子中,法官最終認為Epic和蘋果的相關競爭市場應該是「全球移動遊戲交易市場」,蘋果2018-2020年的市場份額大約在52%-57%之間波動,不足以構成壟斷。按照美國反壟斷判例,市佔率不得低於65%,而我國《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是50%。

本起案件中,考慮到原告是使用iOS系統的普通消費者,法院認為不需要根據APP劃分細分市場,可以認定相關商品市場為iOS應用交易平台,蘋果的市場佔有率是100%。在相關市場界定問題解決後,認定市場支配地位是第二步。此次法院認定蘋果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被業界視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儘管在判決的最後一步,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上,法院沒有給予支持。但如前所述,在相關市場界定、以及蘋果確有市場支配地位認定上的突破,已是重要進展。

(圖片來源:MacRumors)

對於一審結果,原告代理方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律師王瓊飛表示,尊重法院的判決,但仍堅持認為蘋果公司在中國徵收全球最高的「蘋果稅」,且不開放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下載渠道的做法,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後續將就本案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

這一案件的成功立案和審理,標誌着中國法律界對於「蘋果稅」問題的關注與審視正在逐步加強,也為眾多受到「蘋果稅」困擾的開發者和消費者提供了維權的勇氣與信心。未來有望出台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規範這一市場行為。

不僅在中國,近年來蘋果公司在歐盟、美國、日韓等地也遭到了政府起訴或調查。特別是在2021年,韓國針對電信業務法進行了一系列修正案的實施,這些修正案明確規定,禁止手機軟件市場運營商向軟件開發商強制推行自家的支付系統,並賦予政府權力,以防範用戶損失、保障用戶權益等理由對應用市場運營商進行深入調查。

2024年3月,歐盟委員會也宣佈了對蘋果公司的重磅罰款決定,罰款金額高達18.4億歐元。這一處罰的原因在於蘋果公司被指控非法阻撓應用開發者在其官方應用商店之外,向用戶傳達關於替代和更經濟實惠的音樂訂閲服務的訊息。這一行為被認為是對市場競爭的干擾,違反了歐盟的相關法規。

對於眾多應用程序開發者而言,高昂的「蘋果稅」會加重開發者們的運營成本,這讓一些小型的開發者團隊或個人開發者深感壓力。他們通常資金有限,面對蘋果公司如此高的佣金比率,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這種壓力不僅會導致他們的資金鍊緊張,還可能限制他們對產品創新和市場拓展的投資能力。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充滿活力又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截止到2023年底,中國市場上監測到的APP數量已經達到了265萬款左右。

2022年9月18日,上海,蘋果手機專賣店,iPhone 14 ProMax。(視覺中國)

具體來說,開發者在開發優質應用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等方面。然而,在蘋果平台上,他們還需要額外承擔高額的平台費用。這使得許多開發者在權衡利弊之後,不得不選擇降低產品質量或者減少功能,以降低成本。這無疑會對用戶體驗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到應用的口碑和市場表現。此外,高昂的「蘋果稅」還可能抑制創新活力。由於成本壓力巨大,許多開發者可能會放棄嘗試新的技術或創新模式,轉而選擇保守的開發策略。這不僅會導致市場上的應用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新意,還會讓用戶在選擇應用時感到乏味和厭倦。

而「蘋果稅」的影響並非僅限於開發者,最終的成本往往通過各種方式轉嫁給了消費者。僅2023年,中國的應用商店用戶支出就高達520.6億美元,應用下載量更是達到了1134.1億次,足以說明中國消費者對數字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旺盛。

然而,高昂的「蘋果稅」使開發者為了維持利潤率,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應對高昂的成本。其中,最常見的方式便是調高應用內購買的價格。這意味着,消費者在享受服務時需要支付更高的費用。例如,一款原本售價為10元的應用,在蘋果平台上可能需要支付13元甚至更高。這種間接增加的消費成本,無疑損害了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對於消費者來說更是一種額外的負擔,降低了其在數字產品和服務上的購買力。

此外,由於缺乏透明度,許多消費者可能並未意識到這部分額外開銷的存在。這是由於蘋果應用商店的收費機制相對隱蔽,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應用或服務時,往往只關注到最終的價格,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額外費用。這種訊息不對稱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複雜性,使得消費者難以做出明智的購買決策。

從市場競爭的視角來看,「蘋果稅」的存在對市場公平競爭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2008年的一次訪談中,喬布斯揭示了他構建App Store的核心初衷,那就是「保護iPhone的完整性和用戶體驗的純粹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蘋果精心打造了一套相對「封閉」的生態體系:開發者必須嚴格遵循蘋果制定的開發標準,並且必須通過蘋果官方渠道進行應用的銷售與推廣,同時還要按照蘋果的分成模式進行利潤分配。

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在近日訪華期間表示將繼續投資中國巿場。圖為他在2024年3月24日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CDF) 上演說。(Reuters)

蘋果公司對App Store的絕對控制,以及強制使用其支付系統的做法,被社會各界廣泛批評為阻礙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儘管蘋果公司堅稱其佣金結構是合理的,並認為這是維持其高質量服務平台所必需的開支,然而,其他支付平台和金融服務提供商卻難以在這個封閉的生態系統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這不僅極大地限制了支付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同時也剝奪了消費者自由選擇支付方式的權利,對市場的競爭性和多樣性造成了不良影響。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經濟體系中,競爭是推動創新、提升服務質量、降低價格的關鍵因素。而「蘋果稅」及其所代表的市場壁壘,無疑是對這一原則的違背,長期來看不利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尤其在當前蘋果的創新能力有所減緩的背景下,過度依賴App Store的市場支配地位來獲取高額利潤,更是一種短視行為。這種做法不僅難以獲得中國消費者的長久支持,更可能對其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事實上,從政府層面來看,中國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努力營造一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近年來,官方陸續出台一系列指導性意見,旨在鼓勵電商平台優化其收費模式,以推動整個產業生態的健康發展。對此,中國的平台企業積極響應,通過制定更為透明且合理的佣金比例,為整個產業生態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此外,從促進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長遠視角看,如何合理調整平台佣金結構,使之既能保障平台運營商的正當利益,又能激發更廣泛創新生態的發展,是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然而,在觀察國際科技巨頭蘋果的表現時,我們不難發現其 「區別對待」的問題。面對美國、歐盟、韓國等國的調查和監管壓力,蘋果選擇下調其所謂的「蘋果稅」稅率。App Store美國地區的蘋果抽成比例從之前的30%(小企業15%)降至27%(小企業12%),在歐盟地區的抽傭從30%(標準企業)和15%(小型企業)下調至17%和10%,在韓國也將佣金率下調至了26%。

反觀在中國市場,蘋果卻仍舊堅持採用最高稅率。一年的「蘋果稅」在中國的收入可高達400億,已是全球最高標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國企業在不同地區實施差異化經營策略本屬正常商業行為,然而,當這種差異涉及到不公平的費用負擔時,便極易引發公眾的不滿情緒,這一舉措恐怕難以得到中國消費者和開發者的普遍認同。

而從社會層面來看,起訴「蘋果稅」這一事件,則反映了消費者對蘋果市場支配地位、交易透明度、以及「蘋果稅」這一特定收費機制的質疑,展現了數字經濟時代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的增強,及對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的重視。這次案件雖然以原告敗訴告一段落,但卻獲得了輿論的廣泛關注,這也整體上提高了公眾對「蘋果稅」問題的認知度。未來,針對高額的「蘋果稅」,相信中國消費者和開發者還將繼續尋求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應當看到,雖然蘋果公司作為行業領頭羊,有着自身的商業利益考量,但我們也希望其能更加註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蘋果應積極考慮降低佣金比例,為開發者和消費者提供更加公平的環境和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這樣不僅能維護蘋果在消費者和開發者心中的形象,也將有助於推動數字經濟的健康繁榮發展。

作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

本文轉載自「科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