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怎麼回事?
按照希臘經濟學者瓦魯法基斯的看法,美中之間的博弈已從傳統資本主義,進入所謂的「科技封建主義」。矽谷的科技巨頭和中國的科技巨頭之爭方興未艾,世界很可能會因此形成美元和人民幣兩個陣營。
作者:吳俊剛,前新聞工作者、新加坡前國會議員
3月的貴州,百花爛漫,春色撩人。從貴陽到永樂、平壩、荔波、凱里、西江、金海雪山區、織金和平遠等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桃花、杜鵑花、櫻花,讓人目不暇接,驚歎連連。
貴州有廣東省那麼大,原本屬於較貧困的省份,而且境內山巒起伏,交通不便。但是這回的短暫旅遊,卻留下很不一樣的印象:公路和高速四通八達,旅遊巴士在山區之間奔馳,穿山越嶺如履平地,一路上有過不完的隧道和高架橋,真可謂天塹都變通途了。由此忽然聯想到近來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所謂「產能過剩」課題。
一個偌大的中國,現在連像貴州這樣的省份,也幾乎都有了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礎建設,出現產能過剩並不奇怪。該建的都建了,那原本的建築大軍要做什麼?去哪裏造橋修路?去哪裏鋪設高鐵?產能輸出是必然的。國內沒工作了,不管國企還是私企,只好到國外找機會,設法打入國際市場。因此有了「一帶一路」。這是好事,因為很多發展中國家都缺乏興建這類龐大複雜基建的資金、技術和技術人才。新加坡的鄰國印尼現在不是有了東南亞第一條連接雅加達和萬隆的高鐵嗎?
過去西方國家、日本、韓國等較發達經濟體都是這麼做的。因此,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許多有過剩產能的國家的公私企業,都想分一杯羹。我國的地鐵線路就有不少路段是外國公司競標承建的。這種競爭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價廉物美的好處。不過,當中國這麼一個龐然大物也加入競爭的時候,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因為它的競爭力太強大了。
公司企業之間的競爭,往往也帶入政府和政治的因素。為了加強競爭力,很多政府都會給予本國企業補貼。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中巴士之間的競爭,就是很好的例子。波音原本獨霸世界民航機市場,但1970年法國和西德政府為主,聯手支持的空巴出現後,逐漸成為波音的強勁對手,彼此競爭激烈。波音得到美國政府的高額補貼,法德政府都擁有空中巴士的股權。
商業競爭於是演變成國際爭端。如美國政府於2006年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反對歐盟向空巴公司提供220億美元的補貼;歐盟也提起反訴,要求美國停止對波音公司提供230億美元的間接補貼。雙方如此一來一往,爭訟不休。反映一件事:在國際關係中,哪怕是同盟國,一涉及國家利益,馬上翻臉不認人。現在這種事情發生在被定位為競爭對手的中國身上,更難怪歐美會聯手對中國的「過剩產能」課題步步進逼。
政府補貼是常態
一個國家的政府支持本國企業向外發展,這是常態。產能過剩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常態。有生意大家就搶着做,最後由市場決定生死存亡。但在這個競爭過程中,哪個政府敢說沒有給本國企業支持或補貼?沒有競爭對手或是競爭勝了,就囊括市場,競爭輸了就拿補貼做文章,看似可笑,但也是常態。
最近,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要求中國必須控制出口「新三樣」,即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這幾樣產品的銷量目前都世界第一,已經成了推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新引擎。但這些也正是西方國家競爭失利的項目。西方追趕不上,硬是要中國放慢腳步,並設法限制阻撓,包括禁止高端晶片(晶片)輸往中國。
在自由市場競爭中有所謂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的理論。中國的新三樣產品都屬於利用潔淨能源的綠色產品,有助節能減碳,符合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也是世界之所需;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售價更有競爭性,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是好事。這樣的比較優勢本應該受歡迎才對。但耶倫的說法是,中國是因為政府補助導致生產過剩,若大量傾銷世界,將威脅其他國家同類產業的生存,不能接受。美國也因此大力補助本國產業,要建立本身的供應鏈,要和中國脱鈎斷鏈。
耶倫是經濟學家,不可能不懂得比較優勢的道理。因此,彭博社評論員大衛·菲克林按捺不住批評說,耶倫此舉等於是否定了200年來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比較優勢原理。說穿了,這是保護主義。菲克林認為,這會是一場妨礙世界爭取零排放的保護主義災難。
美國不是曾經大力倡導過全球化的國家嗎?現在為什麼倒過來反全球化和祭出保護主義大旗呢?答案其實也就是在比較優勢上。過去,西方國家在科技產品上一直領袖群倫,也一直執世界市場之牛耳,長期佔據比較優勢。沒想到的是,中國人幾十年勵精圖治之後,在一些領域後來居上,而且在世界市場上所向披靡,這當然叫西方國家難以消受。幾十年來一直是俯首稱臣,今天卻反過來在太歲頭上動土,豈有此理!
在國際關係上,規則一般由強者所定。強國絕不會定下對自己不利的規則,但規則畢竟是死的,當客觀情況轉變時,強國便會設法改變和違反規則。這就是修昔底德所說的:強者為所欲為,弱勢者只能忍氣吞聲。
中國過了幾十年韜光養晦和忍氣吞聲的日子,現在決定要與西方平視了。這是國際關係當今最大的變化之一。華為等科技巨頭已被封殺,現在短視頻平台TikTok看來也凶多吉少。中國無可奈何,但也絕不會就此放棄科技強國夢。因此,我們必須預期,大國競爭和劇烈博弈必將持續。
按照於2015年曾短暫擔任希臘財長的經濟學者瓦魯法基斯的看法,美中之間的博弈,現在已從傳統資本主義進入,所謂的「科技封建主義」(Technofeudalism)。這主要指的是,現在平台經濟中的科技和電商巨頭,擁有云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了傳統市場,是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矽谷的科技巨頭和中國的科技巨頭之爭方興未艾,世界很可能會因此形成美元和人民幣兩個陣營。
簡言之,所謂產能過剩之爭,究實是大國之爭,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爭,科技已成了爭鬥最為慘烈的領域,雖然不見硝煙。問題是,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體系,還能維持多久?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