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 理論和環境困局
可惜的是,環境問題在 OOO 理論中簡化為哲學思考,正是因為人對於環境問題感到焦慮。 因為環境中有很多不可抗拒、不可控制的因素,人類只能承認自己的渺小。
二戰後,德國哲學家阿多諾 (Theodor Adorno) 打過一個比喻 ,稱「本體論」(ontology)為一個高度複雜的借貸系統。 看不懂的只管投資,看懂了的會發現這個系統核心概念「存在」(being)必須借其他條件運作。 真實的「存在」不是表像;人存在,不只依賴物理表像;每個個體能感知,是因為一個貫穿世界的「存在」;但「存在」太抽象,只能通過人對 「時間」的感知來理解。 這個系統很複雜,但在一戰的創傷下,哲學投資者們為化解人類自我懷疑的焦慮,為重新建築人類的存在及認知的價值,擔著風險把 「存在」 的價值炒高,結果危機在二戰爆發。 沒有焦慮,也許便沒有本體論的泡沫。 阿多諾點名批評的正是本體論的大師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警示本體論沒有出路。
近年來,海德格看似已經淡出大眾讀者的視野。 但他的影響力卻滲透到各種以「存在」作為基礎的「新唯物主義」(New Materialism)中,例如再次進入大眾文化的OOO 理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OOO理論更強調「人」不再是主導哲學思考的主題:人由物(objects)組成,不是有自知之明的個體。 散佈於時空的物,例如霧霾的顆粒,更微觀的粒子及宏觀的物理存在, 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人不僅不高於物存在,人與物的關係和物與物的關係更沒有高下之分,是平級的。
西方哲學的傳統是建立在主觀和客觀的關係上,人為思考的主體,世界為思考的客體。 假如OOO理論把人也物化,主觀和客觀便無法區分。 沒有主體,就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思考, 哲學從何談起? OOO理論巧妙地借環境問題轉化了這個難點。康德曾將主客區分,導致了現在人類仍然把自己當作思考的主體,而一些不可知的環境只能通過人有限的認知能力來探索。OOO理論認為,真實的環境問題之所以被劃在局外,正是因為康德哲學傳統的局限。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OOO 理論以生態學的科學依據為參照,借環境災難來探討其哲學。 英國學者Timothy Morton以「超物」(hyper-objects)這一概念描述物理世界。「超物」指的是超於人的感知範圍的,廣泛擴散於時空的物理存在,比如反物質、光量子、全球變暖。假如我們仍從人類為本,環境為客的角度來看待環境,便無法理解環境問題。OOO理論自稱既不脫離哲學的歷史,又不脫離世界。人類文明的產物,如文學、藝術、哲學,都需要OOO式的反思。
可惜的是,環境問題在 OOO 理論中簡化為哲學思考,正是因為人對於環境問題感到焦慮。 因為環境中有很多不可抗拒、不可控制的因素,人類只能承認自己的渺小。生態的複雜讓人類再次反思,而OOO的本體論則借這人類自我懷疑的焦慮來轉化對於環境災難的恐懼,正如當年戰後的焦慮。當下,對環境災難的恐懼,也成為推動OOO理論發展的運作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