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懷哲|看到一幅非洲人受飢餓折磨的圖片,便決定走進醫學院學醫

撰文:釋仁
出版:更新:

記得西方有句很著名的諺語:live and let live,意思是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或者這句話可以很好地概括史懷哲的思想。史懷哲對現代西方很多領域,如生命倫理學、環保運動、和平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生命在茫茫無盡的宇宙中,極其有限、渺小、微弱、不可重複,使我們有理由把所有生命,而不止是是人類的生命,都看成是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

甚麼是:倫理學 - EP03

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出生於1875年的今天,他生於德國阿爾薩斯(德語:Elsass/法语:Région Alsace)一個牧師家庭。阿爾薩斯本來是法國的領土,不過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所以阿爾薩斯在當時被割讓給了德國,但阿爾薩斯仍保持一定的法國文化的色彩。因此史懷哲在童年時就通曉德、法兩語,為他後來到訪非洲投身人道主義事業,帶來重要的幫助。史懷哲是一位通才,他一生共有神學、哲學、醫學與音樂四個博士學位。

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資料圖片)

敬畏生命的倫理學

據說史懷哲小時候性格較為敏感,見到周圍被虐的動物時,他就會陷入沉思,思考生命的可貴與尊嚴。他甚至每天晚上都會用自己編的祈禱詞為受苦的生靈祈禱。他在二十餘歲的時候,已經獲得神學及哲學兩個博士學位,時而他在大學擔任講師,亦是一所神學院的院長,同時也是管風琴演奏的好手。在外人看來,史懷哲應該歸入無比幸福的「人生勝利組」;不過在史懷哲自己看來,他自覺沒有權利把自己享有的一切,包括健康、才能、學位等,當作理所當然的東西接受。所以他決定,為了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應該在三十歲後獻身於傳教、音樂和學術,如果這幾樣東西都已經達到了預定的目標,他就會走一條直接投身於服務他人的活動。

據說史懷哲在三十歲時,看到一幅非洲人受飢餓折磨的圖片,便決定走進醫學院,從頭學起,用九年時間獲得人生的第三個博士學位。三十八歲時,他說︰「我還債去了!」就去了非洲。在服務非洲人民期間,他對於生命有了更直接、深刻的思考,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倫理學思想。他認為,舉凡一切有生命之物,都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並希望發展自身。可是冷漠無情的自然,產生了萬物,但又以各種方式奪去萬物的生命。

史懷哲在非洲(資料圖片)

面對如此的自然,史懷哲認為唯有人以自己心中的道德律,對自然萬物抱有敬畏之心,才會尊重萬物的生命,與他們達到共處。史懷哲甚至認為,敬畏萬物是一個人對同類表達尊重的前提。如果一個人對身邊的生物,如花花草草、飛禽走獸毫無憐憫之心,肆意殺戮,這個人對其他人也不太可能有同理心,而且這些濫殺、控制其他生物的技術,終有一日會被用來對付其他人。因此,有必要由尊重、敬畏萬物開始,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悲憫萬物的善人。

響亮的倫理警鐘

史懷哲的倫理思想有如一個響亮的警鐘一樣,提醒人們需要思考人與人、人和其他生物,乃至人和世界的關係。史懷哲於二十世紀早期已經開始思考,西方在這個世紀不得不面臨倫理精神衰落的局面。之後爆發兩次世界大戰,紛紛出現各種濫殺與有目的的大屠殺,更加印證了史懷哲的倫理擔憂。而他本人對此作了很多非常深刻的思考,不過這不表示他本人只是一個書齋型學者,他亦是一個會付諸行動的人,他在非洲的加蓬(Gabon)創立了一所診所,使他獲得了世人的讚譽與諾貝爾和平獎。偉大的科學家愛恩斯坦甚至指出,史懷哲是「我們這一世紀最偉大的人物」,足見史懷哲的巨大影響力。

未來的倫理學(上):「保存人類世代延續」是技術時代的無上命令

未來的倫理學(下):人類是唯一具有責任意識的存有者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