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實證論:統合科學的理想 - EP83

撰文:秦晞輝
出版:更新:

(上篇:維也納學圈:宣言 - EP82

 

邏輯實證論

 

儘管維也納學圈沒有一個統一的主張,學圈只是由一群相信科學方法的價值的哲學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組成的聯盟,但是它的其中一個哲學主張帶來了長遠的影響力,這個主張就是「邏輯經驗論」或「邏輯實證論」。這分別可從「實證」和「邏輯」兩方面理解。

 

在實證的層面,邏輯實證論主張只有科學才能帶來知識,而純粹思考不能夠帶來任何知識。因此,學圈的成員沒有一個是純粹的哲學家,也就是說,他們每人都至少精於某一門經驗科學,比如是物理學、數學、政治經濟學等。

 

儘管同樣重視現代邏輯,費雷格和早期羅素仍然有柏拉圖主義的色彩,即相信純粹推論能夠帶來某種知識,而邏輯實證論者則是徹底的經驗主義者,即純粹推論不能帶來任何知識。他們的這一點深受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的發現影響,《邏輯哲學論》指出邏輯命題是恆真句,也就是說邏輯無所指涉,而只能展示語句間的轉換規則,比如「如果P,則Q」等同於「如果非Q,則非P」,它不能發現任何東西。而且,在發表《宣言》的時期,他們依然深信羅素的《數學原理》已經證明數學的基礎在於邏輯。於是,數學似乎也不能帶來知識增長,而只是揭示了某種轉換規則。(儘管後來學圈成員哥德爾在發現不完備定理後,開始疏遠學圈,並成為了一個柏拉圖主義者。而有趣的是,羅素則愈趨認為數學也是基於歸納法,更接近傳統經驗主義的立場。本文先暫且接受最極端的經驗主義立場:數學也是基於歸納法。)

 

哲學仍有它的位置嗎?

 

持有這種尊崇實證而輕視玄思的態度,一個很自然會面對的問題便是:哲學仍有它的位置嗎?學圈指出,哲學有兩個重要的任務,分別是對科學語句進行邏輯分析,以及統合科學。

 

第一,儘管只有科學才能帶來知識增長,但在給予科學進行驗證之前,我們都得先釐清要驗證的命題到底是什麼。卡納普為此提出了「構成論」,意即把表面複雜的命題,一步一步地分析成多個可以獨立地驗證的命題。舉一個較貼近我們的例子,要驗證「蘋果的電腦都比IBM的性能良好」,我們便需要先羅列不同型號的蘋果電腦和IBM電腦,再抽樣驗證。而「雅利安民族是優等的民族」,則似乎不能如此拆解。

 

第二,由於不同的科學使用不同的語言,比如物理學、生物學和心理學使用的語言都不同,結果導致要統合這些科學的成果時會出現問題。卡納普認為,對科學語句的邏輯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發現一些基礎語句,以致能夠貫通各種科學的發現。對這些基礎語句的發掘,也成為了研究各種科學基礎的目標,比如數學基礎、幾何學基礎、物理學基礎、生物學基礎、社會科學基礎等。於是,維也納學圈的分工合作得以展開。而今天的分析哲學是否有這種藍圖作為「分工合作」的指導原則,則較為可疑。比如說,蓋提爾問題就是先指出一個柏拉圖著作中一個沒有什麼人關心的知識定義是錯誤的,然後展開討論。之後引伸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價值,其實十分碰運氣。(延伸閱讀:試論分析哲學的正路與歧途——以蓋提爾的論文為例

 

儘管邏輯實證論的主張往後面對不少挑戰,比如奎因對邏輯實證論的方法論帶來了痛擊。然而,相較於後來日漸玄虛化的分析哲學氛圍,維也納學圈依然領先時代。

 

(下篇:維根斯坦:語言遊戲 - EP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