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我拒領諾貝爾文學獎 因我認為文化鬥爭毋須機構的介入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今年諾貝爾獎結果已公佈,文學獎得主是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當世人視之為文學界的最高成就與無上光榮,在諾獎的歷史之中,竟有得主拒絕接受這份榮譽,他不是別人,正是身兼文學家的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

今年得主——重新審視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的詩意|廖偉棠

1964年10月22日,沙特宣布拒領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史上首位自願拒絕領取諾貝爾獎的得主,亦是至今唯一一位自願拒絕領獎的文學獎得主。兩天後沙特在《費加羅報》(Le Figaro)上刊登了文章申述自己拒絕的理由,並對這件引起爭議的尷尬事情深表遺憾。他表示早前得悉自己很大機會獲獎時,已經趕緊去信給作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瑞典學院,說明自己不希望獲獎。可惜,諾獎的頒發從來不會考慮得主的意願(一直以來,學院從未遇上沙特這樣「反叛」的得主),而且選定得主以後也不能改變決定,而沙特的信件也根本未有被評審讀過。

尚-保羅・沙特:人終究是一種無用的激情

根據官方頒獎辭,「沙特獲獎是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對我們時代發生了深遠影響。」除了哲學論著,沙特的作品還包括小說、劇本和文學批評多種,相信也沒有多少人會反對他獲獎。那麼到底沙特何以拒絕諾獎?

沙特曾著《何謂文學?》,指出散文(prose)是一種獻身式的書寫(committed writing),強調作家的社會、政治及歷史責任(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沙特的個人理由

沙特的解釋宣言表明,他無意貶損瑞典學院,他拒絕諾獎是基於兩種理由:個人理由和客觀理由。

關於個人理由,沙特指出他的作家身份使他務必拒絕官方的榮譽。他希望他的作品署名是 Jean-Paul Sartre,而不是 Jean-Paul Sartre, Nobel laureate(諾貝爾獎得主尚-保羅・沙特),因為這樣會對他的讀者構成不必要的壓力。再者,他也並非第一次拒絕榮譽。譬如戰後他就曾拒絕榮譽勳章,也從未想過要進入法蘭西學院。就算頒發的是列寧獎(Lenin Prize),他也不會想接受。他認為作家應該避免成為機構(例如瑞典學院)的一份子,因為一旦接受了機構的頒獎,往後他的個人行動都會牽連到這個機構的頭上,而這並非他的意願。他澄清這些完全屬於個人的理由,而其中沒有指責過往諾獎得主的意思。

沙特認為作家應該避免成為機構(例如瑞典學院)的一份子,一旦接受了機構的頒獎,往後他的個人行動都會牽連到這個機構(Wikimedia Commons)

沙特的客觀理由

至於客觀理由,沙特指出現時東方和西方的文化鬥爭,應該是在不同的人與文化之間鬥爭,而當中無須機構的介入。況且,他認為以往的諾獎多傾向頒發給西方作家,沒有平衡到不同意識形態和國家的作家。譬如南美的代表之一,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就沒有得獎。而他的同鄉,共產黨黨員作家阿拉貢(Louis Aragon)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對於巴斯特納克(Pasternak)先於蕭洛霍夫(Sholokhov)獲獎,他也感到遺憾。有趣的是,蕭洛霍夫在翌年就獲獎了;而七年後,聶魯達也獲得殊榮。也許瑞典學院真的虛心接受了沙特善意的批評?無論如何,不論沙特接受諾獎與否,他都是上世紀影響時代深遠的偉大作家。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