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我們當中只要有一個人活著,另一個人就永遠活在他心中
小說就如一座冰山,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在水面上,其餘的都在水下。刪去更多句子,讓更多句子留在水下,就足以強化你的小說。
這是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提出的「冰山理論」,他在自己的小說創作中就貫徹了這原則。1940年的今天,《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又譯《喪鐘為誰而鳴》)正式出版。在出版以前,海明威完成稿件後天天修改,甚至連續96小時沒離開過房間。他以冰山理論去除不必要的句子,以象徵、畫面與思想來駕馭整個故事,成就這部日後被改編成電影、學院用以教授文學的巨著。
戰地中的鐘聲
故事聚焦在1937年夏季,西班牙內戰裡一個游擊隊的攻擊行動。故事長度只有四天,以戰事的緊張與人性的顯現作為主軸。主角羅伯特.喬丹(Robert Jordan)是一名教授西班牙語的美國教授,在戰爭爆發之時,他加入志願軍,奉命深入山區敵陣,突破敵人防線,而故事就在主角進入山區時開始,他要設法與游擊隊取得聯繫,與他們合作炸斷橋樑。
游擊隊隊長柏布羅(Pablo)反對炸橋,他因長時間投入作戰而喪失鬥志,甚至偷走了雷管。於是羅伯特設法得到隊中其他人的支持,一起孤立隊長並計劃炸橋。羅伯特又收留了被敵人糟蹋奴役的女孩瑪麗亞,並一同墮入愛河。在敵陣偷取馬匹後,二人挽手而行,他想像戰爭完結後回到美國大學教書,二人能大團圓結局。但過一會後,他槍殺了對方的一名士兵,沒有得到敵方情報之餘,卻讀到一封家書,讓他感到戰爭的殘酷。最後一天的凌晨,所剩無幾的小隊出發前往橋樑,由於人數太少和隊長的行為,幾人必須冒死行動。
在最後一幕,羅伯特與同伴用炸藥把橋炸到半空中,事成以後,當他向瑪莉亞的方向騎馬逃走時,卻不幸中彈落馬,左腿骨折,在敵方的進攻下再也無法逃生。他臨終時向瑪莉亞說:「我們當中只要有一個人活著,另一個人就永遠活在他心中。」
「硬漢」的悲劇色彩
海明威的小說裡經常出現「硬漢」形象,意思是,有極其剛強的意志與堅毅不屈的精神。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給他時,稱他「有種喜歡冒險的男子氣慨」,面對命運壓迫時誓不低頭,抗爭到底。《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就說過「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就彰顯了這種精神。但當我們討論命運與反抗時,我們經常會討論到悲劇,而《戰地鐘聲》的結尾很明顯就是悲劇。
延伸閱讀——【老人與海】海明威多部小說被揭幾百個錯誤 學者:錯不在他
古希臘悲劇的精神,就在於人在面對命運的抉擇時,明知要負上沉重的代價仍然奮不顧身去堅持自己的選擇,最終真的要迎接這慘痛的後果,這就是悲劇。也許是對抗命運,也許是對抗強權,而最終也是悲劇收場。尼采在《悲劇的誕生》裡指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的顯現,解脫了「自我」,失序而導向狂歡,高呼人會「相信永恆的生命」。
延伸閱讀——疫情重挫博物館經費 50隻「海明威之貓」無啖好食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