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教父的懺悔 (11/13)
撰文|01哲學團隊
公元354年今日,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of Hippo)在北非的塔加斯特城(Thagaste,今屬阿爾及利亞境內)出生。奧古斯丁是修辭學教師、有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色彩的神學家、北非大主教和羅馬天主教會聖師。以西方哲學史的地位來說,奧古斯丁是教父哲學(Patristic Philosophy)時期的大人物,他致力融和希臘哲學傳統和基督宗教傳統,影響到中世紀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奧古斯丁是個早熟的學生,他早年就喜歡閱讀拉丁文經典著作,尤其鍾情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作品。19歲時,奧古斯丁接觸到西塞羅(Cicero)的哲學著作,啟發了他對哲學的興趣。當時所謂「哲學」的研究領域還沒有今天分明,除了哲學問題,它還廣泛指涉宗教和其他學科的智慧追求。
奧古斯丁其中一個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惡(evil)的問題,亦即如何理解和生活於這個充滿罪惡的俗世。之前的無睡意哲學課提到,所謂「惡」在奧古斯丁看來,其實是人自身的不完善,惡不過是善的缺乏,正如黑暗只是光明的缺席。既然惡是不完善的概念,遠離罪惡之正道自然是努力追隨至善的上帝。
《懺悔錄》:一個人的救贖
奧古斯丁的名著《懺悔錄》(Confessions),就可被視為奧古斯丁追隨上帝的實踐,是一次對上帝恩典的朝聖,也被譽為西方第一部自傳。寫作《懺悔錄》的前一年,奧古斯丁被教廷任命為北非的主教(bishop)。當時不少人批評他的任職,因為他早年曾信奉摩尼教(Manichaeism),擅於修辭技巧,而且不久前才皈依基督宗教。某程度上,《懺悔錄》是對這些批評聲音的回應,在書中他對自己的過錯進行深切的懺悔,以及表明忠於上帝的心跡,為此立下投名狀。
《懺悔錄》合共十三書。前九書是奧古斯丁對人生的回顧,包括由出世(354年)直至他轉信基督宗教(386年)的人生歷程。奧古斯丁作為修辭學者,對敘事有精確的取捨,他並不是單純述說過去的人生,而是藉此連結到宗教和哲學思考的中心主題。《懺悔錄》後四書就是純粹的哲學思考,探討的問題包括記憶(十書)、時間與永恆(十一書)、以及對聖經創世紀的詮釋(十二及十三書)。
全書的統一主題就是關於個人的救贖。這個救贖過程取自新柏拉圖主義的理念。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Plotinus)承繼柏拉圖的思想,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將靈魂從肉體和世界萬物中解脫出來。靈魂慢慢向上飄升,最後回歸到最完滿的太一,就能達致靈魂的寧靜境界。而書寫《懺悔錄》就是一個不完善的人回歸到至善上帝懷抱的救贖過程。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