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拯救學生於水深火熱中的公開百科全書 (10/24)
寫這篇【Events】前,容小編由衷感謝維基百科,讓我順利於中學和大學畢業。如果沒有維基百科,我可能還當不了小編。這一代人,我想也有不少是讀著維基來畢業的。2002年的10月24日,中文維基百科正式成立。而在2001年的1月15日,則是維基百科網絡百科詞典計劃正式展開的日子。
寫這篇【Events】時,我在想,如果整合維基能搜尋到的內容來寫也好像太沒誠意了,雖然說,【中文維基百科】裡已整理好中文維基百科的歷史,從創立到幾次「動員令」、質量提升計劃、維基人聚會等等,截至今天,中文維基已有102萬篇條目。
知識的開放
102萬條看似一個可觀的數目,然而英文版的Wikipedia現有570萬篇條目,而中文作為極為普及的語言,中文維基百科至今仍只不到英文版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中文維基的條目很多時都是從英文版的科目翻譯過來而成。這些條目很多時是不整全的,例如只翻譯了簡介與重要部分就罷,其餘的只有空的小標題。有些條目卻驚人地詳盡,例如「馬克思」的條目,中文版的篇幅比英文版更長,參考資料更有德希達、巴里巴等學者。
維基百科出現之後,除了出現了一種維基格式的網頁範本,還出現了很多仿效者。其中的百度百科,當中很多條目完全是從維基百科照字搬紙過去的。中文維基的編譯,加上盜版百科這現象,是否體現出作者已不存在,而知識本身是共有的,根本不可以談產權呢?
惡搞文化
除了有版權問題外,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這樣的:由於參與編輯維基百科的門檻較低,換言之在你身邊很可能也有一兩個編輯過維基百科的朋友。這樣一來,某些條目的改動很可能就會被戲謔或嘲弄,或遭到詛咒或人身攻擊。(甚至有藝人常常被偽造死亡消息)我並不單純是指政治人物、藝人等,而是一些普通人,比如說我在讀一位朋友的維基百科時,他的個人簡介裡忽然多了一個「國父」的頭函,那時我就知道他又被惡搞了。
很難說這種現象是好是壞,從表象去看,惡搞文化滲入詞條當然會對一個百科全書的權威性造成破壞,使其資訊偏頗不實。中學與大學的老師教授也曾說,維基百科不能當成 reference(參考資料),因它是任何人都能編輯的,而且資訊未必真確。然而從另一方面去看,儘管它有這種風險,卻使它更為人性化與有趣。還記得「我到底睇左啲乜」(我到底看了甚麼)的字典編寫人約翰遜嗎?他曾被指出編寫的字典有誤,而他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我)無知,夫人,純粹的無知」。而關於詞條錯誤這一點,作為讀者也必須抱持一種態度:「求知的人,必須抱持懷疑的心。」
百科全書的哲學
百科全書的英文是「encyclopedia」,其字源來自兩個古希臘詞,一是「enkyklios」,意思是「環狀」,但也指「一般」;另一個是「paideia」,意思是教學、訓練。組合起來的「encyclopedia」,字面上可解作在環中的訓練,再引伸到百科全書時,即可理解成關於人文與科學等界學科知識的一部環環相扣的教學材料。
說到教化人類,不可不提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所編寫的《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這部書由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在幾番波折下接手成為其主編之一,他在書中極力宣傳啟蒙時期的精神,即人類理性最終會帶領人類邁向更好、更有德性的生活。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部百科全書可謂極為政治不正確的:它把神學置於「理性/哲學」的部分之下,又將「神之知識」置於「占卜」與「黑魔法」條目附近。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社會,這當然引起了國王與天主教的強烈反對,教庭立即將《百科全書》列進其禁書目錄之內。
狄德羅:現代《百科全書》之父 (10/05)
跟今天的維基百科相似的是,《百科全書》的條目除了出自狄德羅、伏爾泰、盧梭與孟德斯鳩等幾位舉國聞名的大文豪、思想家為撰寫之外,很多條目署名人是匿名者或無法追溯出其本人的名字。維基百科亦是在網絡2.0之後,無名無姓的網絡用戶誕生與崛起之後才得以寫成。《百科全書》與維基百科的共同目標,是窮盡人類所有知識領域,將之記錄下來。人是有限生命,這注定是一件集思廣益、共襄盛舉的偉業,不管是有名還是無姓。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