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階級鬥爭 - EP53
異化
馬克思所關心的並非只有冰冷的理論規律,作為一名早年的人道主義者,他對於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處境也有著深切的關懷。他用「異化」(alienation)這一概念來捕捉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生存境況。所謂「異化」,簡單說就是指人喪失了對於自己創造活動與創造物的控制,人造的力量反過來支配了人類。對大工廠生產線上的工人而言,他們不僅無法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任何形式的佔有,而且勞動過程的單調重複也讓他們失去了自我,他們用大量勞動創造了一個異己的世界,代價則是自身的貧乏。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原本是人異於動物的本質,是人的全面創造性的體現。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能體現人的創造性的勞動卻成了奴役與折磨,只有動物一般的吃喝拉撒才讓人感覺到一絲自由。勞動僅僅成了一個外在於自己的東西,勞動不屬於工人自己,而屬於資本家,工人只是為了生存被迫勞動。
階級與階級鬥爭
馬克思並未對「階級」(class)一詞下過準確定義,但他肯定認可將生產要素的佔有作為劃分階級的一個主要指標。階級關係作為生產關係的一種特殊形式,伴隨生產力發展而產生。具體地說,當生產力發展到有一定剩餘勞動產品時,社會就劃分成了直接從事勞動卻不佔有生產要素的生產者階級,與脫離直接生產、管理生產要素的佔有者階級。在馬克思看來,階級社會中的國家與法律說到底都是維護「佔有者階級對生產者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的工具。在一個社會劃分兩個或者更多階級的情況下,利益的衝突使得階級之間的鬥爭幾乎不可避免。
馬克思認為,階級鬥爭有著重要的歷史功能,它一方面使得統治階級不至於過分壓榨勞動力這一關鍵生產要素,另一方面則作為動力推動著社會形態的更替與歷史的演變。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中聲稱,從原始公社解體「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階級鬥爭推動歷史演進的解釋,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推動歷史變遷的解釋並不矛盾,因為不同階級正是代表了新舊生產關係而進行鬥爭的。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是「現代社會變革的巨大杠杆」。
意識形態批判
雖然馬克思很重視對社會的物質層面的分析,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思想可以被簡化為一種「經濟決定論」(economic determinism)的教條。在他的分析中,「社會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的要素也會發生相對獨立的影響。馬克思認為,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思想同樣也是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統治階級不僅佔有了物質資源,而且佔有了思想資源,他們將自身的特殊利益表述為整個社會的普遍利益。而被統治階級則誤以統治階級的思想為自己的思想,誤以統治階級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從而產生了所謂「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與「意識形態」(ideology)的問題。馬克思將意識形態視為「對現實的顛倒、逆轉和經過修剪的反映」。意識形態為現有秩序蒙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但這不是真實的世界,更不是合理的世界。馬克思以他振聾發聵的批判,埋下了革命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