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唔直接答你,我Cosplay來講咩叫環形監獄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Foucault:我唔直接答你,我Cosplay來答你咩叫環形監獄(Panopticon)!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於1975年出版,仔細探究監獄制度與規訓懲度的變革。書中以一個公開酷刑場面打開序幕,四馬分屍,焚屍揚灰。然後傅柯轉而書寫「巴黎少年犯監管所」規章,從第17到第28條是少年犯的作息時間。至此,傅柯說:「我們看到了一次公開處決和一份作息時間表」。而「作為一種公共景觀的酷刑消失了」,這是傅柯在《規訓》前半部在處理的問題,懲罰制度的幕後化,是經歷過一個怎樣的步驟。
在中世紀及其後一段時間,大罪的懲罰其實是一種「報復」,殘暴作為重大犯罪的一種特徵,它涉及被罪犯冒犯的某些法則、詭計或受害者的社會地位,同時犯罪也對君主作出了激烈挑戰,因此君子必須作出回應,必須殘暴,必須比犯罪更加激烈以消滅罪惡。在文初的四馬分屍,就是因為犯罪者刺殺國王路易十五不遂,而遭處決。
然而,後來的懲罰制度因著時代變革,漸漸變得不是挑戰君主的報復,而是挑戰司法的報復,但公開處刑仍然存在,而承受的刑罰仍是和犯罪性質有相當連繫的(砍人手者,處罰被砍一隻手)。再過一個階段,嚴格的監禁開始作為刑罰的起點,於是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就被創作出來,不斷監督、訓誡、配以宗教讀物與「勸善」的方法,日復一日地控制犯人。自此,監獄就成了一種「教化」工具,改造工具,自此成為一個簡單化的強制性社會。傅柯認為,這是「為了更好的懲罰」。
(片段來自電影《Shock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