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on Musk——Tesla 創辦人表面是開明富商,實質是吸血鬼資本家?

撰文:葉雯德
出版:更新:

五月以來,特斯拉(Tesla)與 SpaceX 的創辦人兼總裁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趣聞多多,繼月初他在 Twitter 上揚言特斯拉股價太高後,上周他的新生兒子被名為「X Æ A-12」也備受大眾關注。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與他的新生兒子「X Æ A-12」(Twitter: Elon Musk@elonmusk

最近幾天馬斯克又因為高調違返封鎖令重啟車廠營運,再次登上輿論場。雖然馬斯克在本周一(5月11)才開始違令復工,但其實他之前已經對加州阿拉米達縣政府的抗疫封鎖令持強烈反對態度,認為封鎖令違憲、濫權,甚至是剝奪人民自由的法西斯主義政策,他在復工前兩日,更揚言會對阿拉米達縣提出起訴,又威脅會將公司總部及車廠搬出加州。

馬斯克此舉當然引起激烈回響,工會組織者兼加州眾議員岡沙雷斯(Lorena Gonzalez)在 Twitter 上對他投下「F-bomb」,批評他一直漠視工人權益,同時,保守派右翼民眾卻對馬斯克深表支持,在 Fox News 相關報導的評論區中,不少人呼籲馬斯克盡快撤出加州,以懲罰「控制」當地的民主黨和左膠。

烏托邦主義者馬斯克?

在違令復工風波之前,馬斯克雖然偶爾爆出口沒遮攔的出格言論,但他在大眾眼光中名聲頗佳。馬斯克的民用火箭與火星殖民計劃、人工智能與人腦合併研究以及電動汽車雖然還不是市場上利潤最大的產業,但絕對是目前理念最超前的科技與商業發展項目之一。作為企業總裁,馬斯克本人的理念比他的公司盈利狀況更受人關注,他揚言火星殖民計劃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為了將人類移送到新的住處,以逃離地球的大災難;特斯拉的太陽能儲能設備和電動汽車被粉絲視為結束石油時代的能源革命,雖然「革命」仍然沒實現,但特斯拉確實曾經在一百天內生產出足夠的鋰離子電池,為澳洲三萬個家庭發電。除了這些科技項目外,馬斯克又鼎力支持過全民基本收入、批評過巴菲特這些投資家在做無聊的業務。這種種表現,都讓不少人把馬斯克奉為科技先行者、烏托邦主義者,甚至是超越資本主義的資本家。

特斯拉於澳洲建造的鋰離子電池(Electrek)

這些後資本主義資本家(post-capitalism capitalist)不再以利潤計算為主導思維,而是以建設新的共同體為發展目標——從形象上來說,馬斯克、蓋茨(Bill Gates)、喬布斯(Steve Jobs)這些由科技理念主導的商人,當然比華爾街的金權政治寡頭要好,但是這個美好形象仍然脫離不開環境問題與工人剝削。特斯拉的工人權益一直備受批評:工人不被允許組織工會,員工安全與過勞問題沒有因為自動化工序而得到改善。而在這次抗令復工風波中,特斯拉員工也透露他們收到公司的電郵威嚇,明言他們不上班就不會再收到公司補貼,而且也不會拿到州政府給予的失業救濟金。

延伸閱讀——Zizek VS Peterson 大辯論(二):齊澤克為何要反對資本主義

將馬斯克的科技理念和營運手段並列在一起,我們就可能覺得他是表面的開明富商,實質的吸血鬼資本家。然而,只要不是馬斯克的粉絲教徒,一般人都很易看穿這個美好形象與剝削實質之間的不一致。馬斯克的不一致很容易被這樣理解:他作為世界前一百名最有錢富豪(根據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理應在新冠疫情這種緊急狀態中讓工人安在家中,當個好老闆,從自己腰包中拿錢補貼員工,而不應為了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而逼工人上班。但這種說法只是道德化的一廂情願,我們本來就不會相信資本家會這樣做,也不會預期有一個沒剝削性的工業。但馬斯克特別值得關注的原因並不在於這種表裡不一,反正不一致才是資本家的一致之處,偽善才是他們的特性。馬斯克獨特之處在於,他的高調形象不只是個人性格致使的,而且反映了美國資本主義的一個當代變化。

福布斯2020年全球富豪榜之中,馬斯克排行第31(Forbes)

高調:馬斯克的獨特存在狀態

單是馬斯克這次違令復工風波,也有很多細節值得注意。單就阿拉米達縣來說,其實政府已經批准特斯拉最早在5月18日復工,當局也一直與馬斯克商討車廠的檢疫方法,官員都不理解為什麼他要執意提早一周復工,甚至急得要威脅撤出廠房。而且,雖然不少州政府嚴格執行禁令,但很多企業主在總統特朗普的慫恿和迫切經濟需求下都偷偷違令,重啟公司運作——如果僅僅為了復工賺錢,馬斯克似乎沒有必要將事情弄到社交媒體上,他只需要和其他企業主一樣偷偷復工兩周,等到合法期就可以繼續如常運作。

近三個月的特斯拉(TSLA.US)股價線圖(TradingView)

這些細節反映了我們不能只把馬斯克理解為「偽善」或「墮落」了的年輕企業家,我們更應該著眼他刻意的「高調」,而這種「高調」是馬斯克企業的必要營運方式。單就股價來說,特斯拉比它的競爭對手更值錢:特斯拉的股價比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要高出幾十倍,比福特(Ford)高一百多倍,但特斯拉去年的營業額僅為246億美元,而通用汽車的營業額為1372億美元,比前者高出五倍。一家企業的營業額與它的股價當然不需要成正比,但特斯拉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商品收益一直填補不了它的營運與技術投資成本,換句話說,單從生意來看,特斯拉確實像馬斯克自己所說是一直虧蝕的企業,它的營運是靠股價來支持的,而股價本來就需要由企業形象和市場意見來維持。

5月1日馬斯克自己於 Twitter 發言:「我覺得特斯拉的股價太高了」(Twitter: Elon Musk@elonmusk)

特斯拉不只是日常營運資金靠股東支持,連支薪都是以股權方式運作,不論是總裁馬斯克、管理高層還是中層及基層員工,都以不同比例的股權和浮動的股價支薪,而不是以公司利潤估算一個固定的薪金支出。這就使得特斯拉整個存活都深嵌在熱鬧的金融市場和技術創新之中,不能單單停留在生產和銷售商品上。馬斯克的出位言論固然出於他的個人性格,但他這種集科學家、浪蕩子、企業家標籤於一身的形象結合,對特斯拉這種特殊的營運方式來說是必須的。馬斯克的高調言論、個人崇拜效應、刻意的政治模糊性(既支持民主黨,卻又被共和黨和特朗普用來打擊民主黨),甚至是科學主義與反智主義的奇怪結合(作為科技界領軍人物,他卻與右翼民粹群眾一樣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被偽科學誇大),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他需要透過參與社交媒體的熱鬧來維持市場關注度和股價。

馬斯克對一張迷因圖笑得很開懷:

矛盾的馬斯克何以出現?

烏托邦主義者只是一個形象,他的吸血鬼資本家也是一個形象,我們以馬斯克的一個形象取代他的另一個形象都是不整全的做法,因為這兩種形象確實矛盾,但卻是必須出現的矛盾共存。或者我們更應該嘗試探討馬斯克這種高調的矛盾為什麼會出現:自從冷戰結束,美國政府與經濟權力已經降低核心工業技術的創新意願和能力,而只是把大量資金投放到金融業中,創造泡沫財富。馬斯克所參與的項目在本質上就很難商品化或得到價格優勢,因為他做的實際上是科技創新,而不只是消費品升級,這類事業最終服務的是社會大眾,而不是消費者,因此很多國家的創科業務都由公營機構以非商業的原則來主導,一來可以承擔技術投資風險,二來能夠避免壟斷。

然而,在美國的去工業時代中,國家將技術創新的任務拋到非傳統工業資本家身上,他們一方面需要促進短期內未能商品化的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以傳統企業管理和金融邏輯來運作,最後造就了馬斯克這種獨特的不一致人物。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