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新 Emoji 是抱抱而非嘔吐 實為政治正確下的情感表達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多國執行居家抗疫令一個多月以來,大眾對社交媒體的需求當然有增無減。Facebook 科技通訊經理 Alexandru Voica 早前在 Twitter 上表示,為了讓大家可以在疫情中迅速向隔離在家的親朋表達支持,所以推出新的抱抱/Care 表情反應。雖然這篇推文收到不少好評,但就筆者所見,這個表情反應目前在 Facebook 上的使用頻率仍然比不上點讚/Like 與心心/Love 符號。

Facebook 科技通訊經理 Alexandru Voica 在 Twitter 上的貼文(Twitter: @alexvoica)

政治正確下的情感表達

雖然這是2016年之後 Facebook 第一次對表情反應做的固定更新,但其實在幾年前,Facebook 在母親節、萬聖節、《星空奇遇記》(Star Trek)開播50周年等節日、紀念日中都有推出期間限定表情,其中最受爭議的,是2017年 Pride Month(同志驕傲月)推出,2018年之後卻取消了的彩虹旗符號。Facebook 雖然一向標榜公司推崇文化多元主義和對不同族群的包容,但在2017年時,他們只對 LGBT 寬容的國家和用戶群推出彩虹旗,而在埃及、馬來西亞等禁止同性性行為的國家裡,用戶並不能使用這個符號。可能有見這個小小表情引起的政治紛爭,Facebook 決定不再推出節日性符號,連帶母親節這種無政治性的普世節日都可能不再有相應的表情更新。對此,不少評論者指責 Facebook 在表面上支持普世價值,實際上卻沒有勇氣挑戰保守勢力。

當時 Facebook 宣佈新增彩虹旗符號的貼文(Know Your Meme)

當然,無論 Facebook 陳義多高,它仍然只是一家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的,並沒有實質力量,也沒有道義責任去推動每個地區自身的文化變革,它將資訊管控與政治、文化議題綑綁在一起,本來就是一種商業計算。這個現象反映的並不是 Facebook 或社交媒體的變質,反而是說明了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常常都要面對被商品化和被企業操縱的危機。可以肯定的是,Facebook 這些社交媒體雖然想要建立一個讓不同用戶表達自己的自由平台,但背後卻有對政治正確和情感管理的刻意計算。

(Unsplash: George Pagan III@gpthree)

就好像這次抱抱表情更新,雖然目的是想讓用戶簡易地表達情感,但 Facebook App 主管 Fidji Simo 的發言就彷似一台運算機器,她試圖舉出一些模糊的用戶意見來說明人們對關懷表情符號有很高需求,而抱抱圖像則最能綜合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表達形式——簡單來說,他們認為抱抱是一種普遍有效的符號,能夠連結最大多數的人。然而,Fidji Simo 這種主張相當諷刺:不少 Facebook 用戶都表示他們最需要的表情反應是嘔吐和掩面;此外,同一個表情符號,在不同語言介面中的說明文字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情感含意,在英語中這個新的表情說明是「Care」、繁體中文是「加油」,簡體中文卻只是「抱抱」——無論從用戶需要還是介面操作來說,Facebook 都根本滿足不了他們想實現的普遍性。事實上,Facebook 能夠做的,就只是提供一個過濾了個人情感的平台,讓用戶表達不整全、不深刻、不真誠的社交面貌。

(Pxhere: Luis Alvarez Marra)

表情符號有什麼意義?

美國紐約大學的學者 Luke Stark 與 Kate Crawford 就曾經撰文指出數碼資訊資本主義(informational capitalism)下的企業,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資本增值方法是情感勞動(affective labor),它們不只生產和傳播客觀性的資訊,也售賣、開拓和結合消費者的情感投入,而 emoji 的設計和流通就成了情感商品化的最常見工具;情感勞動本身特指服務業從業者,例如侍應、接待員,以至是娼妓、艷舞女郎等必須用表演方式營造歡迎和快樂感受的勞動方式。而社交媒體的表情符號管理,則結合了情感勞動方式與政治正確議題,因此 Stark 與 Crawford 也評論 Facebook 所營造的表面歡樂與和諧隱藏了企業的大數據收集和社會疏離感。這不單是學者的分析眼光,其實很多用戶都不滿 Facebook 長期不提供嘔吐、掩面、不喜歡等負面情緒符號,彷彿被電腦逼著開心。

延伸閱讀——《失控的正向思考》:為何社會總是討厭負面的人?

除了情感商品化這個問題外,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由表情符號所充斥的網絡社交文化完全不合人性,甚至是現代文明的一種墮落症狀。南韓的文化心理學者金珽運覺得線上社交讓他最不滿的,就是大家都惜字如金,不再以詳盡的文字表達自己的仔細情感,而只會用沒靈魂和單調重複的表情符號敷衍親朋。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雖然是網絡名人,但他自己就很反感網絡社交,認為網絡形象和輕描淡寫的表達方式,與人的真實性格分裂開,這種分裂給予使用者一些扮演他人的「過癮」感覺,反而麻痺了他們在現實中滿足自我慾望的力量。

齊澤克:最純粹的意識形態,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

但是,這種分裂和敷衍的態度不是一個更健康的心理狀況嗎?確實並沒有證據指出,人們日常交談的一時敷衍和嬉笑態度,會使他們完全不能在重要事情上認真和負責任。再者,真誠和深刻的交流本身就需要強度高的情感和精神集中,而這種情感強度只能在親密關係或深刻的敵對關係中才能形成;今天的社交幾乎是每一秒鐘發生,如果沒有表情符號這種幽默和嬉鬧的間離情感方式,人們恐怕只會被自己和他人的赤裸情感壓碎——某種程度來說,表情符號是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意義下的心理防禦機制。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