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院哲學:新柏拉圖到文藝復興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經院哲學的這星期,探討的其實是一個「過渡期」,從亞里士多德到我們現在常提及的笛卡兒、文藝復興時期,中間的幾百年發生了甚麼事?哲學在宗教面前發生了什麼轉變?甚至乎我們經常聽見的「上帝已死」,為甚麼上帝的角色那麼重要——中世紀時期的哲學史或許能解答一二:哦,原來在歷史的這麼一段長時期裡,哲學與宗教的關係如此緊密。

 

當然,這星期有許多我們不常聽見的人名,普羅提諾、阿維森納、阿奎那、司各脫、奧坎,都是相對陌生的名字。只是,當我們理解歷史,理解哲學,理解世界是怎樣從一點走往另一點時,或許就是陌生的名字們,影響了世界的流向。

 

(此文較長,假如有特定想找的內容,請善用瀏覽器搜尋功能)

一、新柏拉圖主義:太一與靈魂 - EP14

 

亞里士多德之後的哲學中心,漸漸從百花齊放的希臘遷移到了當時國力強盛的羅馬帝國。而羅馬文化在哲學上也兼收並蓄了當時希臘的諸多思想流派,比如較為注重個人哲學修養,並且要求人們從外在世界解脫出來,譬如有只在自己身上尋找幸福的斯多噶學派(Stoicism)、伊壁鳩魯學派(Epicureanism)等。由於羅馬與希臘文化的關係密切,所以這段時期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希臘化」哲學時代,而一種新的哲學思潮也隨之誕生——新柏拉圖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興盛於三至六世紀的古羅馬,他們以柏拉圖(Plato)的理型論(idea)和摹仿創世論為基本依據,把柏拉圖從巴門尼德 (Parmenides)繼承而來的「一」和「存在」視為最高神學。與此同時,新柏拉圖主義亦借鑒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神學」中的純形式、完全現實、第一因等思想和斯多噶學派的神創論,泛神論,命定論等神秘主義傾向。新柏拉圖主義作為羅馬帝國時期最重要的哲學流派,最重要的人物當屬普羅提諾。完整文章:太一與靈魂 - EP14

二、奧古斯丁:教父哲學 - EP15

 

普羅提諾(Plotinus)之後,哲學史的發展漸漸地從希臘化哲學過渡到了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時期。因為經院哲學和基督宗教的密不可分,所以這期的無睡意哲學課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基督宗教的歷史發展。基督宗教(Christianity)當今分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即狹義的基督教)。最早起源於今以色列一帶,由小眾的猶太人或是由猶太教改信者所發展,故基督教最初被視為猶太教的一個分派。但由於基督教的教義和猶太教中的其它派系有很大差異——聖經中控告了猶太人殺死自己的王,因此不被猶太教領袖接受。而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即使基督信奉者長期受到猶太教的迫害,信徒仍不為所動,四處傳教,奠定了日後基督教會的基礎。

 

直到羅馬帝國經歷了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的米蘭赦令(Edict of Milan),基督教成為了國教。而基督教思想也長久佔據了這時期哲學的主流,哲學家往往都與基督宗教分不了關係,所以哲學史上經院哲學的初始階段,我們也會稱其為「教父哲學」(Patristic Philosophy)時期。完整文章:教父哲學 - EP15

三、阿拉伯三哲:形而上學傳承 - EP16

 

經院哲學興起於十三世紀的歐洲,其中與阿維森納(Avicenna)、阿威洛依(Averroes)和邁蒙尼德(Maimonides)三人對於亞里士多德哲學的詮釋密不可分。阿維森納和阿威洛依是阿拉伯人,而邁蒙尼德則是猶太人,但由於後者生於阿拉伯人治下的西班牙,所以傳統上仍將邁蒙尼德歸入阿拉伯哲學。

 

當時,東羅馬帝國發生了關於基督教三位一體(trinity)的思想爭論,爭論慢慢變成政治迫害。大量哲學家逃離東羅馬帝國的阿拉伯地區,阿拉伯人便因此受到了傳統希臘哲學影響,其中阿維森納、阿威洛依和邁蒙尼德三人對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充滿濃厚的興趣,他們思想中充滿大量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痕跡。完整文章:形而上學傳承 - EP16

四、阿奎那:五路論證 - EP17

 

從十一世紀開始,由於阿拉伯人統治西班牙及十字軍東征,大量經由阿拉伯哲學家詮釋過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作流入西歐,對很多西歐思想家影響至鉅。其中最為著名的思想家當屬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和伊斯蘭世界不少哲學家一樣,當時的天主教道明會(Dominican Order)亦熱衷發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的神學成份。阿奎那作為道明會的修士,自然深受該會影響,走上研究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之路。

 

阿奎那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思想,認為形而上學是首要科學。因為形而上學所研究的對象——即存在——具有最大的普遍性,而各門科學都是只是研究單個個別的存在者,但形而上學所關心的是存在本身。阿奎那認為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當中的存在概念指的是實體的存在。舉例來說,當我們斷言小明是膽小的,我們就是斷定了有小明這一個實體存在,而膽小則是小明這個實體的屬性。

 

實體是支持屬性的基礎,沒有了實體承載,屬性便會因為無所依附而消失。屬性則是多變,但無論小明是英俊還是變得醜陋,還是同一個小明。不過衍生一個問題:若人要進行認知行為,那到底是認知了該物的實體還是屬性呢?阿奎那認為實體與屬性是互相依賴的,我們不能認識無實體支撐的屬性,也不能認識無屬性依附於其上的實體。完整文章:五路論證 - EP17

五、司各脫與奧坎:意志與剃刀 - EP18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以後,因方濟會和道明會都想爭奪思想界中的主流位置,所以在當時爆發了很多論戰。深受柏拉圖主義(Platonism)影響的方濟會(Franciscan Order)在思辨水平上明顯不及以亞里士多德主義(Aristotelian)為傳統的道明會(Dominican Order)。為了扭轉劣勢,方濟會不得不有限度採納亞里士多德思想以提高修士的思辨水平。於是世紀出現了繼阿奎那以後兩位聞名於世的方濟會哲學家,他們分別是司各脫(Duns Scotus)與奧坎(William of Ockham)。司各脫在方濟會素有「精微博士」之稱,反映其學術風格細膩;而奧坎早年加入方濟會,深受司各脫影響,延續經院哲學的思想發展。完整文章:意志與剃刀 - EP18

六、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興起 - EP19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時期經過五百多年,漸漸走向僵化,討論的問題亦遠離了生活世界,例如修士們在課堂上討論一根針頭到底能站多少天使(是無限位),無怪乎後人對經院哲學有「煩瑣哲學」的詬病。神學思想愈往思辨方向發展,則愈遠離社會大眾,教會對群眾的影響力慢慢喪失,加上十四世紀歐洲黑死病傳播廣泛,奪去歐洲近一半人口。無情的災難令人們對教會失去信心,人們開始質疑教會的地位,重新思考自己和世界,這就催生了重視個體的人文主義(Humanism)和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誕生

 

但獨立意識的醒覺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經歷才能成長。十六世紀由於天主教在德國佔有大量世俗資產,直接與當時不少新興資產階級發生利益衝突,而德意志王侯們亦早已對教會的資產覬覦已久,乘機侵佔。在兩大勢力支持下,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於十六世紀發起宗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建立基督新教信仰(Protestant),天主教會權威遭到多方面摧毀,對當時民眾的思想解放起到巨大作用。思想的解放和獨立意識的醒覺在與宗教權威的長期鬥爭中成長起來。完整文章:人文主義興起 - E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