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每年一次!「讀哲學可以做乜」問答大會
又來到初三赤口。在疫症的陰霾下,今年大家最好盡量留在家。若真的要去拜年或聚會,也要注意好個人衛生與防護措施。
講到赤口日,小編雖無跟人口角的經歷,但回想起在拜年時表明自己的學科或職業之後,都被親友以特別的眼光注視,問了不少非常難答的問題。
問題一:「咦你讀哲學㗎?」【下接】
反應一:哲學好難呀~
「哦~厲害~哲學是不是好難㗎?」
有些人認定哲學好深、好難,甚至自貶為「凡人」,不會懂這些深奧的東西;亦有些人認為哲學很「離地」,或都只討論沒有答案的問題,而否定哲學的價值。
不,哲學家或讀哲學的人一樣都是凡人,而且哲學研究的是非常現實的東西,任何不貼近現實的哲學都是不值得讀的。但要嘗試說服對方相信這點,就至少要花上幾個小時了。
反應二:我也很喜歡哲學的呀!你研究誰的?
「我也很喜歡哲學的呢,尤其是尼采/沙特/卡繆!你研究誰的?」
我知呀。01哲學中凡是以尼采/沙特/卡繆為題的文章,反應好像總是特別好,可能你也有份 like 與 share 呢。我研究德國古典哲學的,例如謝林⋯⋯沒聽過?黑格爾呢?也沒?呀沒關係,其實我也幾喜歡尼采的⋯⋯。
反應三:到底哲學是讀甚麼的?
「哲學具體上其實是讀甚麼的?我一直都搞不懂。」
遇到有探究精神的朋友,絕對應該認真回答。但在這喜氣洋洋的日子,有否三言兩語可以總結,又不破壞節日氣氛的答案呢?「哲學是對於人類各個知識領域的後設式提問」、「在哲學二千多年來的歷史之中,不論是所研究的概念還是使用概念的方式,都經歷過多次轉向與分歧,難以一概而論」,可是在拜年場合說這些真的好嗎?
反應四:嗯⋯⋯哲學,幾好吖。
還有一類人,聽到小編讀哲學,面容稍有難色,基於禮節與修養表現得算是克制,但仍難掩蓋其不知道如何繼續對話的心情,唯有轉換話題,顧左右而言他,或說一邊機械式地來回點頭一邊唸:「讀哲學,幾好吖」。
看到對方這反應,實在無謂繼續煎熬他/她了,不如還是多剝幾顆瓜子,談談最近會否去出外旅行好了。
問題二:「你到底幾時畢業?」
當該位親友知悉我讀了多年還沒有讀完,通常會以一種夾雜著好奇與同情的語調問:「你到底幾時畢業?」
拖了一年又一年仍遲遲未畢業,這在研究所謂歐陸哲學的學生之間最為普遍了,而被指責懶惰、優柔寡斷、有拖延症⋯⋯。事實不是這樣的(雖然或許有幾分是真),事關歐陸哲學都會預設以百年或千年計的思想史背景與脈絡,想攻入哲學家的思想套路,就要對這些緊扣一起的脈絡有個基本把握。到能夠稍為整理與提出一個研究題目(但不保證可行),都已經讀到 Year 3、4 了⋯⋯。
問題三:「讀哲學出來可以做甚麼?」
終極問題來了。即使被問了過百次,小編仍然不知道該如何好好回答這問題,或應該說,我自己都想問呀。
假設一:通識老師
「你讀完出來是不是會教書?」
嗯,可惜的是大學的哲學教席極為稀有,而香港的中學不設哲學科,讀中文系、英文系或歷史系還有些優勢,但讀哲學嘛⋯⋯幾乎只有資格教通識科。雖說這條路也不是不可以,但眼見通識課程方針一改再改,最早推行通識科那些人又說香港問題的罪魁禍首就是通識科,真叫人無所適從,還是不會優先考慮了。
假設二:政治家
「讀哲學是不是可以出來搞政治?」
會問這句的,大概對方心目中對讀哲學有以下的形象:經過邏輯思考的訓練,有辯論與演說的技能,亦會研究政治哲學,簡直是從政的人才呀!可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先不說並非每個哲學學生都專長於以上的項目,而且在當今瘋狂的政治環境之中,讀過哲學的人沒有甚麼特別的優勢。
答案一:揸兜
讀哲學可以做甚麼?揸兜(行乞)囉哈哈哈。自嘲一下還是可以,但要面對事實時,仍然有點笑中有淚。哲學幾乎被當作大學中最不職業導向的學科,正如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說過,唯有不用勞動的有閒階級才有可能研究哲學。可是我自知不是有閒階級,對方也知道我不是。
答案二:哲學編輯
又或者簡單些,讀完哲學,咪可以做哲學媒體的編輯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