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旅行】偶遇的魅力:為何有時與陌生人相處更快樂?
上週,25歲的墨西哥歌手田諾里歐(Maria Mathus Tenorio)於獨自環遊世界時遇害,令人不禁擔心一個人旅行的安全問題。儘管這可能令獨自旅行者更加謹慎,但這種「說走就走」的旅行無疑已經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出遊方式之一。Instagram上標記了“#travelalone”的旅行者足跡遍佈全球,分享著自己多姿多彩的旅行體驗。
獨自旅行,你不再需要因遷就他人的時間表而煩憂,也可以輕鬆避免與親朋或戀人同遊可能會有的摩擦與爭執。不僅可以一個人享受當地美食,還可以將身心專注於大自然或異國情調帶來的愉悅之中。隨手搜尋網路,你便能發現諸多適合獨自旅行者的網站及行程攻略;這些網站通常也會專設板塊,以供獨自旅行者發佈結伴訊息。與「一次性的旅伴」相識同遊,哪怕只是一二日,也能相談甚歡,令旅程倍加歡暢!那麼,為何有時候與親友、戀人旅行反而不如與這種「一次性的旅伴」更快樂呢?
工具化的熟人關係
只要隨手翻翻Facebook、WeChat朋友圈等社交網站你便會發現,所謂的朋友有時也只是將你當做潛在客戶或消費對象,不論是有意無意分享一些產品信息,還是僅僅想獲得更多like。商業社會對人的異化,令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更加商業化和工具化。人際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有時不禁使人疑惑自己之於對方,究竟是真正的朋友,還只是朋友之名下相互獲益的關係?這也幾乎成為當下人人都會面對的疑惑。
有心理分析師指出,在這種人際關係工具化的趨向中,能否對熟人吐露真心,成了我們日常顧慮的事情。情緒表達變得更加有風險。例如,在社交網路這個混雜了親友、同事及其他人際關係的空間裡,個人難免顧慮自己的自由表達和情感流露會激起他人怎樣的聯想和議論。如此一來,對熟悉的人吐露心聲反倒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此外,親密關係中的情感衝突(emotional conflict)也是我們通常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比起對於一件事有觀念上的不一致,與親友或戀人面對同樣的分歧時,我們還帶有更多情緒感知與差異,而隨著這種情緒差異而來的摩擦似乎更令人難以紓解和束手無策;此時,旅行的樂趣也可能被一掃而空。
其實,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本身已經令我們疲憊不堪、心浮氣躁,越是對著熟識的人,可能越是沒有聆聽的耐心,甚至急於進行自我表達。這種於現代生存環境下養成的待人接物的態度,也常會在與熟人旅行中凸顯,減低旅行帶來的愉悅感。
「遠距離」相處的樂趣
與途中偶遇的旅伴相處,其實是一種「遠距離」的相處,這並不是指地理距離上的遠,而是指相較於親密關係之間較遠的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在旅途中遇到一位新朋友,不同於面對親友——內心早已存在既定的印象與判斷,我們通常抱著初識者心態相互了解。在這種心態之下,我們對於對方會帶著更多好奇心去傾聽、去觀看,無形之中也有更多包容的空間。在包容與尊重同時,我們亦少因過於渴望自我表達,而打斷別人敘述及自發反思的機會。同樣地,陌生人對你的日常也沒有既定的認知與成見,對於你的了解全仰賴你的陳說,彼此的交流也因省去干擾和羈絆而變得更加輕鬆。拋卻了工具性的交互關係,此時,你也會感受到他人對自己高度的關注與重視。
點擊查看更多獨自旅行的結伴攻略:
除了表達的自由,一個人出遊也更容易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支持。獨自旅行還有一種衍生形態,就是獨自出發,抵達某處之後與其他人組隊同行;這並非指異地跟團或加入旅行社,而是那種組隊冰山徒步或是觀看極光的方式。在極端環境下,儘管與其他旅行者初次見面,但相互扶持、彼此照顧的關係卻更加突顯。記得有旅遊達人就曾分享自己去阿根廷與人組隊冰山徒步旅行時,如何在極寒狀態下尋找並分享酒及食物,以保持能量繼續前行的故事。就算是普通旅行,你也可能遇見一個熟悉當地語言或文化的玩伴,不但能令旅行減少許多麻煩,亦可在他人的經歷裡開闊自己的視野。
當然,旅行的方式多種多樣,獨自旅行只是其中之一,下一篇我們將從公路電影看「家」在旅行中的意義。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