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程式個人檔案的修辭學(無關愛情)|曾繁裕

撰文:曾繁裕
出版:更新:

交友程式主要指以手機為平台、用於結交伴侶的應用程式。所交的「朋友」,預設為「男/女朋友」而非出於友情的朋友。在人際往來頻繁的大城市,交友程式大行其道,一方面反映人口密集的現實空間不能自動完成配對,另一方面顯示虛擬世界創造的愛情邏輯,在數據集中的地區尤能產生吸引人的暇想。


 

配對的現象與技術

 

在馬克思的年代,對人被商品化的憂慮僅在於人在勞動市場被不由自主地取捨、壓榨。今時今日,人被商品化的情況更為細密、深刻,比如愛情不是兩個人、只關乎感覺與機遇的事,而是整個商業世界都會共同參與、熱熱鬧鬧地關注每個成敗細節的事。在各類資訊爭奪視線的社會,每個人都會不經意接收許多關於成功愛情的成份表,教你怎樣包裝自己來換取別人的愛(或至少認同),必須買ABCD貨品和服務來讓自己增值為人際關係市場上一件具競爭力的商品。

 

交友程式就像個市集,讓大家高高興興地出售自己,把自己喜歡的部分切出來陳列於有限的網絡空間,希望別人把自己整個買回去。在中國古代,父母與媒人作主,以B2B的方式(即商家對商家)運作,讓子女與別人的子女配對,子女無從作主。現今的交友程式,以C2C方式(即顧客對顧客,如淘寶的經營方式)運作,子女成為自己的主人,必須自我完善和尋找機會,才可賺得伴侶,對比盲婚啞嫁,雖然覓得真愛的機會增加,但結伴成功而長久的機會則下降,這就如網上購物,當一切價格和資料都過份坦白、貨品不斷推陳出新,人就會想挑最好,而商家的選擇只有盡力做最好或欺騙,以免被淘汰。這可算推動了人類進化,同時讓許多達不到某種審美標準和社會狀態的人瀕臨絕種。

 

交友程式就像個市集,讓大家高高興興地出售自己,把自己喜歡的部分切出來陳列於有限的網絡空間,希望別人把自己整個買回去。

 

有意透過交友程式成功結識心儀對象(或至少可以作首次對話)的人,必須注意兩點:第一,自己的斤兩;第二,掩眼法的運用。倘若你條件優越,大可誠實示人,自會不乏追求者,但事實上,撇除玩票因素,條件優越的人通常不需走上交友程式這漸入中年的單身男女的「末路」。對於平凡的大多數人而言,如何運用掩眼法,讓對方被你呈現的最美好部分吸引,尤為重要。

 

掩眼法是瞞騙的技倆,是魔術,也是修辭學。希臘人重視修辭學,因為這可讓他們在辯論中任意支配是非曲直(所以有哲學家認為辯論不能讓人接近真理)。在廣義上,修辭學不只是語言技術,不同形式的呈現安排都可納入其範疇,羅蘭.巴特便從語言學的「能指」和「被指」出發,批判流行文化的神話式修辭,不視修辭為僅僅語言邏輯問題,而是可呈現於產品特性、潮流傾向和個人品味的結構公式。順應他的思考,了解交友程式的機制和大眾文化對男女的特定期望,然後對自己的個人檔案作適當的圖文修飾,便能讓自己在標準化的感情社會,取得相應回報。


 

個人陳述:星雲與細節

 

在《流行體系》一書中,羅蘭.巴特把修辭指向的流行理念形容為「一個龐大的星雲,有著朦朧的連接關係和外形輪廓」,這星雲依賴控制信息的個人狀況,包括知識、感覺、道德、意識和所處文化的歷史狀況。雖然他道出流行理念難以把握,證實修辭所指十分困難,但交友平台的陳列櫃非常窄小,意欲把自己售出的人毋需對流行理念進行大量研究和實踐,對之有非常準確的把握,只要能把陳列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脫勾,像設計面試履歷般精細地遵從大眾擁戴的要求,便能至少勝過無心插柳和輕忽遊戲規則的人。

 

羅蘭·巴特,法國文學批評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符號學家。

然而,吊詭的是,羅蘭.巴特提及細節是潮流品味的要素,大可決定個人成敗:「一點微乎其微的東西即可改變一切,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無所不能,僅僅一個細節就可以改變其外表:細節保證了你的個性。」細節是難以被注意、未必能移用至另一處境的,高品位是多項細節諧協而產生的觀感,任何錯漏都可能破壞這整體印象,因此教女性釣金龜的書會要求她們外出的各項衣物都必須高於某價錢,以免因小失大。在使用交友程式的初始階段,使用者往往需要先填寫資料,給他們的數據庫進帳,讓他們可以此吸引更多人進行配對。起初為盡快一看究竟而草率地填寫的資料,大可能成為吸引不到對方興趣的關鍵。然而,即使認真填寫,填寫的語言和內容都充滿決定他人價值判斷的細節,對於視交友程式為脫獨盼望的人而言,可謂危機四伏。首先,程式若預設為英文,用中文填寫的人,便可能讓讀者在英語霸權的語境下,產生輕蔑的心態。另外,文法、拼寫、慣用法、俚語運用等都可呈現人的文化修養程度,足以否定在某某大學讀某某科這項陳述的價值。

 

另一方面,內容的設計亦是細膩地呈現個人特質的要素,露餡與否的關鍵。個人陳述除了用於吸引他人,亦用於阻隔條件不符的人,同時與對象先約法三章——例如有些人說自己是狗癡,就意味他們有意結交狗癡,同時讓非狗癡卻步或至少有個心理準備。個人陳述除了展現個人興趣和取向,亦會間接流露性格特質或過往經歷,一些常見的陳述,例如希望另一半「做自己」、「對我坦承」等,可反映陳述者對虛假的厭惡,而背後或者連繫著被騙經歷,亦可能反映陳述者敏感的性格;又例如希望另一半「關注到我的細節」、「能常常使我開心」等,則可反映陳述者憧憬對方從屬於自己,傾向以個人滿足程度決定關係狀態,需要遷就的程度較高。

 

 

對一個工作機會著緊的人會找專家修整履歷,可是交友程式非常個人,而且可以幫忙的修辭專家其實很少,這種專家需要對呈現出來的感覺與表達手法有非常敏銳的理解(且要不介意不盡不實地砌詞),所以一般人只能在交友程式中坦露真我,與別人在疏忽細節的共境下公平競爭。


 

頭像:記錄、虛構與誘餌

 

詹明信指後現代社會重影像多於文字,而許多交友程式都深切理解人總是膚淺地「以貌取人」,所以要求使用者必先在建設檔案時載入個人頭像,部分有仔細的頭像要求、需經管理員審核,有的甚至以此為商業營運基礎,要求使用者課金才可目睹別人的芳容。在《神話學》的〈競選照片〉一章,羅蘭.巴特精采地分析了候選人照片超越政治規劃的意涵,那些照片須合乎家庭、法律和社會准則,「既是產物,又是實例和誘餌」,實與交友程式的頭像照片性質相同。頭像照片既是生活的產物,代表個人最精采而吸引人的各種面貌和經歷,同時是吸引對方選擇自己的誘餌,讓自己在交友程式繁雜的私密競選中脫穎而出。

 

羅蘭.巴特《神話學》

照片之重要,讓人積極運用角度、修圖、美景、醜友對比等修辭技術,使自己的吸引力最大化,但同時使網絡中被大眾認識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相距甚遠,因而近年才流行「照騙」一詞。交友程式的「照騙」是樣貌經濟的困局下的產物,廣告與影視產品鼓勵人把自己的價值簡化為可藉購買活動獲取的價值,把最具消費效率的身形外貌高舉於其他內在特質之上,而另一方面,受助於社交媒體,人人受訓成為審臉專家,以美為先,使騙徒手法必須層出不窮,才能賺得挑剔膚淺的有緣人的青睞。

 

網上求偶與擇偶就像求職與招聘,陌生人對陌生人,都在尋求和選擇比熟人更符合條件的人。許多人都會詫異公司某些「奇葩」同事竟可通過面試獲聘,大概,他們很懂得短暫的修辭技術,把自己的精華在限定時間內表露無遺。交友程式的原理相同,只要懂得表現的藝術,便有可能混到一段關係。《論語》有云:「巧言令色,鮮矣仁。」到底把交易程式中的自己裝扮極致可否算是埋沒良心,尚待倫理學方面的討論,但如果一段成功的愛情關係需要長久的修辭(正如工作成功需要持續的好表現),那麼,從修養著手似乎比較實際,偽裝實在太費煞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