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藝術:以人力創造地貌的狂妄?

撰文:思兼
出版:更新:

Art Express:

六十年代末的地景藝術通常涉及改造地貌本身。七十年代後,由於環保意識興起,地景藝術通常是將大型的裝置藝術放在某地點,以添加的藝術作品介入該處地景。

 

談起地景藝術,可能你會先想起日本有名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海藝術祭齊名,大地藝術祭同樣邀請大量藝術家到當地創作藝術作品,藉此將那些快要荒廢的村落重新活化,變成旅遊景點。

 

然而,起源自美國的地景藝術,卻與越後妻有的模式有相當大分別。地景藝術(又名大地藝術)是主要以野外、廣闊大地、河川、湖沼等自然環境作素材的藝術創作,通常會重塑地形外貌;例如邁可.海扎(Michael Heizer)的《雙重否定》。他將U字形懸崖挖出兩個巨大窪坑。越後妻有的做法則更像把地理環境視為背景,透過放入不同的藝術品改變對山野空間的觀感。

 

Michael Heizer, Double Negative

地景藝術是六十年代末期美國主要的藝術流派,與當時幾個藝術流派都有關。它繼承了極簡主義只使用簡單線、面的特徵;又跟隨貧窮藝術的做法,不用任何值錢的物料。由於很多地景藝術的創作都停留在構思階段,它亦屬於概念藝術的範疇。

 

地景藝術為批判藝術建制以及藝術商品化,尤其是畫廊和美術館的權威,刻意不製作適合擺放於上述地點的展品。然而這個嘗試一般會被認為自我矛盾:第一、地景藝術通常要動用大額資金去處理挖泥、搬運等工序;又或改變土地用途時會面臨法律訴訟。這些藝術通常需要投資者支持。此外,攝影技術的興起使這些奇觀可以以照片或視頻形式被收納到博物館中(正如這篇文章所用的照片般)。與此同時,出於抵抗商業化的考慮,這些藝術品通常遠離市區,以令藝術品本身不會成為市區中的景點,例如上述的《雙重否定》就離最近的拉斯維加斯市區超過一百公里。

 

藝術史家羅森布林(Robert Rosenblum)認為:地景藝術將藝術推進到金字塔、巨石陣的規模;是人類為自己,對將來可能到臨的外太空生物留下的印記。與此同時,地景藝術亦招來其他批評,指這種藝術的規模本身就是對大地的強暴。

 

地景藝術盛景不長,它在七十年代中期就急速衰微。除了因為籌措大額資金越來越難之外,領軍人之一的羅拔.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於一九七三年,三十五歲之齡英年早逝亦使這藝術流派後勁不繼。但由地景藝術所孕育的批判精神則由概念藝術繼承。往後的「地景藝術」亦與起初的不太一樣,七十年代以後的「地景藝術」更關注環保觀點,周詳地考慮周圍環境。因此雖然名字一樣,但兩種「地景藝術」並不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