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後人類理論,再看科幻佳作(小說篇)| 董牧孜
這幾個月來,01哲學陸續推出的【後人類專題】和【賽博女性主義專題】,介紹了賽伯格、賽博空間、後/非/超人類、數字新娘等概念,以及哈洛威、海勒斯等後人類學者的理論。作為經典的後人類文本、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作品,《攻殼機動隊》當之無愧。然而,值得一看的作品遠不止此!
作為一個小小的總結——也是消化理論的好方式,我們將推介七部小說供君參考——囊括落經典之作、或是不那麼耀眼、但絕對值得一睹的科幻作品。在上篇,我們就先說說文學。
你可能已經對賽博朋克、蒸汽朋克、怪誕奇幻等文類有所涉獵,其中,白痴與超人、人與非人、女人與身體、賽博與革命——這些有趣而矛盾的關係,都成為後人類小說的重要特徵。讀完後人類理論,再看科幻十佳作,我們或許能發現嶄新的解讀。
1.五十年代
More Than Human(1953), by Theodore Sturgeon
《超人類》,西奧多·斯特金
西奧多·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或譯席奧多‧史鐸金,1918-1985)堪稱二十世紀最獨特的科幻作家之一——儘管不算是那種家喻戶曉的暢銷作者。斯特金算是早期將科幻類型引入文學舞台的人——此前的科幻著實沒什麼嚴肅地位。由於他對科幻的傑出貢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西奧多·斯特金獎成為僅次於雨果、星雲獎的科幻小說獎項。他也寫劇本,為《星際迷航》電視劇創作的兩集劇本算是口碑最佳。
這本1953年創作的《超人類》應該是他最有名的小說。《超人類》的主角是六個具有超能力的人,但同時他們又是白癡、幼童或嬰兒之類的異人——比如能聽見別人思想的Lone,可感應傳物的Jain、能瞬間移動的的雙胞胎、在搖籃裡就發明了反重力引擎的嬰兒等等。這些人瘋狂而無助,但當他們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超級生命體"Homo Gestalt",成了人類進化的下一個階段。《超人類》將那些以正常人的標準看來沒有發育完全、存在重大缺陷的人物,綜合為一種「超人類」——連接在一起時,他們的缺陷得以彌補,潛能發揚光大,從而成為比人類更強大的存在。
2. 六十年代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 by Philip K. Dick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菲力浦•迪克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是菲力浦•迪克(Philip K. Dick,下簡稱PKD,1928-1982)最負盛名的作品。1982年Ridley Scott據此改編的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也推動其經典地位的確立——這部影片正是後世無數賽博朋克電影的鼻祖之作。
小說描述了核戰後的末世景象:地球上動物滅絕,人類因地球輻射塵的影響,變得相貌醜陋,心智上也發生退化。為了鼓勵殘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諾移民到外星球者,可獲配備一個仿生人助其生活。但仿生人不滿足於被人類奴役的現狀,想方設法逃回地球。小說主角Deckard是一名專門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賞金獵人。在一次追捕行動中,他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戰。九死一生後,他發覺自己對仿生人的看法和態度有了很大改變……
堪稱「科幻鬼才」的PKD成長於西方科技文明飛速發展的輝煌時代:人類進入太空,登上月球,成功製造出第一台工業用機器人……科技的蓬勃發展,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說對人類創造力的無比自信,小說家克拉克(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和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撐起了西方科幻的黃金時代。PKD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常常在亦真亦假的世界中感到迷惘,在文明的陷落之中掙扎,也充滿了對人性的質疑與對生命的依戀。
3. 七十年代
The Girl Who Was Plugged In(1973), by James Tiptree, Jr.
《插電女孩》,小詹姆斯·提普奇
科幻小說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興起,但往往與男性聯繫在一起,故事中的女性往往被再現為等待被解救的弱者和花瓶。早期的科幻文學創作圈中也是男性居多,雖然有女性閱讀並寫作,但為防止自己的作品因性別而遭否定,很多女作家都以男性筆名投稿和發行小說。《插電女孩》(The Girl Who Was Plugged In)的作者、美國科幻小說家小詹姆斯·提普奇(James Tiptree, Jr.,1915-1987)就是如此。她本名Alice B. Sheldon,使用男性筆名自1967年起直至去世。
《插電女孩》拿下了1974年的雨果獎,講述的是一個有關操縱的典型例子。未來世界已經完全由企業所掌控。在這裡,做廣告是非法的,因為一切生活都是廣告——公司利用名人和產品安置來銷售他們的商品,植入消費者的潛意識。17歲女孩Philadelphia (“P.”) Burke患有嚴重畸形,她自殺未遂後,獲得了重生機會——公司選中她來操控一個有著完美容顏和身體的avatar女星。她寄居在這個高科技的美麗軀殼之中,與那些有錢男人尋歡作樂,完成「產品宣傳」的工作。但這之後,她戀愛了……打住劇透,對賽博朋克和女性身體書寫感興趣的讀者,推薦看這本。
4.八十年代
Neuromancer(1984), by William Gibson
《神經漫遊者》(或譯《神經喚術士》),威廉.吉布森
《神經漫遊者》是吉布森第一部小說,也是賽博朋克小說中最有名的一本,它是第一部同時斬獲科幻文學界三大獎項的作品——星雲獎、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和雨果獎。故事發生在反烏托邦的未來世界。主角Case是個頹廢的底層癮君子,同時,他也是一名網路駭客,以入侵高安全性的資料庫維生。一次出賣雇主後,他的神經系統被嚴重破壞,無法再登入網際空間。劇情圍繞著他被一個神祕人治癒,並被僱傭去協助一樁看起來是不可能達成的網絡犯罪而展開。
吉布森雖然不是賽博朋克科幻小說的創始人,但他在80年代推出的賽博朋克三部曲卻推動了賽博朋克的興起,描繪出由網絡控制的跨國企業和高科技文化構成的可怕未來。《神經漫遊者》這部經典之作進入中文世界比較遲了:最早的大陸譯本1999年出版,台灣譯本則等到2012年。吉布森為台譯本專門寫了序言,裡面提到這本書裡的中國元素和日本元素,來自他還未曾造訪兩地之時的遙遠想像——難免帶有美國「泛亞」餐廳式的東方主義意味,不過,如今崛起的東亞城市與經濟勢力已有了另一番面貌……
5. 九十年代及以後
New Crobuzon series,by China Miéville
Perdido Street Station(2000)
The Scar(2002)
Iron Council(2004)
新克洛布桑三部曲,柴納·米維耶
《帕迪杜街車站》
《地疤》
《鋼鐵議會》
蒸汽朋克、左翼革命、城市傳奇……最酷的元素集結在英國怪才小說家柴納·米耶維(China Miéville,1972—)的作品之中。米維耶認為他的小說既屬奇幻小說,又屬科幻小說,兼有恐怖小說,這三種文類之合體被他冠名「新怪譚」小說(New Weird Fiction)。在他看來,這種怪誕小說反而比其他任何文學類型提供了更充裕的政治空間——以便在奇幻世界中處理現實社會議題。
你可能不知道,米維耶還是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博士論文寫的是《在平等權利之間:馬克思主義國際法理論》;2017年十月革命百年之際,他出版了《十月:俄國革命的故事》這本非虛構作品。同時,他也是一名活躍的左翼政治參與者——曾是美國託派組織國際社會主義組織成員、以及英國託派組織社會主義工人黨前成員,後來又成為新成立的英國泛左翼政黨左翼團結的創始成員之一。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的怪誕小說之中常常充斥列寧、恩格斯、工會、罷工等左翼元素了。
新克洛布桑三部曲(New Crobuzon series)是米維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政治意味濃厚的奇幻作品。故事設定在巴斯─拉格(Bas-Lag)世界中最強大的城邦國家新克洛布桑。在這個世界裡,人與非人、生命與非生命的界線已然模糊不清。魔法與蒸氣工業技術並存,各種智慧種族,包括仙人掌人、鳥人、蟲人、乃至再造人(Remade)共同生存。Mieville 筆下的 New Crobuzon, 像是倫敦的翻版,也呈現出現代大城市的某種共性,從工業區、商業區、藝術家聚集區、貧民窟,到異族各自居住的獨特生活區域、荒廢地帶等等。
在New Crobuzon,改造生命的技術(remade) 用以懲罰罪犯,他們的某些功能被強化,以滿足從事特定的低端工作——比如改造性奴;而自願成為改造人的,則被稱作 fReemade。改造人、非人種族與人類的關係緊張,在不同故事之中爆發出不同的衝突。比如,在《帕迪杜街車站》中,非人種族與人類維持著表面上平等;在《鋼鐵議會》中,受壓迫的改造人和非人種族則聯合起來反抗政府;在《地疤》的故事中,權力似乎取得了平等,但階級壓迫依然存在。不過,米維耶的三部曲並非天真歡呼被壓迫者的革命,相反,革命的種種誤區都被他一一批判——比如,普通民眾的奪權因缺乏長久目標而無以持續;再比如奪權者被革命浪漫主義的情緒沖昏頭腦,罔顧現實的複雜性和殘酷性,將革命果實白白斷送。
想看新克洛布桑三部曲的讀者注意了,《帕迪杜街車站》有臺灣出版的繁體中文譯本,《地疤》有內地的簡體中文譯本,而《鋼鐵議會》尚只有英文版。此外,他的小說《鼠王》、《偽倫敦》、《城與城》(或譯《被謀殺的城市》)也大為暢銷,後者還一舉拿下過2010年的雨果獎。